没成想,23年北影节遇见,最惊喜的,是这一部。

这么一部小众生涩的电影,戛纳双周出身,照进北影节,确实会让观众出现不解、困惑、水土不服。关于身边听到的困惑,也关于我自己的困惑,我们就聊一聊。

《灵山奇遇》是什么呢?

乍一看。触及到了当代节展电影的一大类:极限运动/灵修片。赫尔佐格式人类学片子(《阿基尔.上帝的愤怒》、火山恋人记录素材《心火》)、费拉拉《西伯利亚》等。这类片子中,大多是演员深入苦寒之地,在表演上,用恶劣环境的直接体验,代替传统的情绪记忆嫁接表演,进而以肉身在场的方式体验灵修。

因此,将极限运动这种极度写实,和灵修这种超验结合,是我认识的《灵山奇遇》。

《灵山奇遇》前半段:纯粹唯物

前半程,充满着老塔式“纯粹唯物”的质感:斑驳泥沼、冷硬山石、还有水下的秘密水草。《灵山奇遇》恰是迷恋极端物质感,把它当做雪山攀岩纪录片也不为过。

同时,这个导演身上还有奇怪的阿隆索/阿兰吉罗迪的血脉:太极简了。拍的都就是物质本身。(灵山航拍远景:男主在远处像是一块小石子卡在半山腰),在这类导演眼里,家庭明信片、男女情感、性爱都不是个事儿了,只剩下丰沛的运动、进食、劳作和物质。

但也正是靠着这种写实,才会让后半段的超现实自洽。得前面先稳住,后面起范儿的部分才不至于那么廉价。

也恰恰是保罗施拉德的布列松“超验三步走”庸常→疏离→静观

《灵山奇遇》后半段:超验

前面反复描摹的庸常,恰是为了后面真正的超验段落(新物种火山粒子虫(长得像个冒火光的微生物水熊)/男主钻进冰山物质内部)

首先感慨这个火山虫拍出了海森堡测不准的意思:火山虫一但被光束捕捉,便化作庸常的物质石头。一旦与人类交集(男主救助了一个压在石头下的火山虫),虫子便化为灰烬。

其次更离谱的:男子融入石壁,在石壁中化作带电的粒子。这一段很像是升维(粒子中有另一个宇宙)同时配合女主寻踪的呼喊,让人梦回《星际穿越》爸爸在别的维度喊女儿既视感....且这一段负片显影极其B超既视感,最后男主赤身裸体回归物质世界、重重地摔在地上像极了《地心引力》女主冲出母体降生。

所以我感觉,导演在拍这种“超脱物外”的意思上,有自己的高明之处:他拍的是物质与反物质。前面被俗事缠身(家庭明信片、带孩子的女主),被物质牵扯,后半段回归到了一个无人知晓的角落,摆脱了物质(走进了物质的反面:石壁)。男主寻找灵山,看似是个俗套的隐士高人乐活族题材,其实是个关于一个男人物理上摆脱物质的故事。一个寻找世界最角落的男子,化为了角落本身(融入石壁)。

总结

综上,感觉就是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片,因此我感觉被人诟病的男女情感线:狗血的寻人玛丽苏、结尾的床戏也没那么恶俗了:导演在前半段极其克制地压制着角色的欲望、情感,慢慢把角色塑造得非人、愈发的物化。(这还是自导自演的)这极简出来就像是俩石头作惯性运动.....因此最后男女重逢也是发乎于情止乎于礼,把最曼妙的时刻留在了昨夜的荧光手、那只关乎于物质之间的有温度的一触。

(PS:片面翻译挺牛逼的,那段男主失踪、切换pov视点到女主上,女主寻人梦回《奇遇》。《灵山奇遇》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