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据台湾时期庶民群像。
此前不知道王童,看完之后觉得凭借此影片王导便可进入台湾导演中的第一梯队。如果侯孝贤的作品是“风轻云淡,工笔细描”,杨德昌的作品是“手术刀般的犀利和稳重”,王童的作品则是“不疾不徐,静水流深,于无声处听惊雷”。
作为一部有历史背景,刻画庶民的电影。总让我不由得联想起《活着》,《望乡》这些同类作品。
但不同于内陆电影黄土大地般厚重的悲痛,日本电影樱花坠落般的决绝和凄凉,台湾电影的“生之苦”是薄雾般的,不知不觉将你笼罩。
最难忘影片中的两个镜头,一个是妓馆和矿区被查抄重开后的慢镜头,就像戏台谢幕后的另一次开场,恍若浮世绘。另一个则是结尾,导演将镜头从油菜花地中的恋人拉向远山,配上出世的琴箫之声,真有种“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沧海桑田之感。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学品味,断然不会采用如此的表达方式,佩服之极。
另一感触深刻之处在于片中人物,劳累一生也不过为置五分地,和那时比起来,我们今天的生活可以称得上是极度富足。但想起昨日研讨课上郭老师(87年出生)聊起其小时候用板车拉粮交粮的经历,赵老师回忆起其70年代时的梦想不过是每天一个苹果,一杯牛奶,便觉得贫困离我们也不是很遥远。
人生如长河,谁也不知道下一个拐弯之后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