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台词读错念错以及口型对不上:
13集和30集,叱咤(zhà)风云误读为叱咤(chà)风云。
16集,衣衫单薄(bó)误读为衣衫单薄(báo)。
20集,配音读的是酉(yǒu)时,般弱的口型却是酉(xī)时。
xx集(第几集忘记了)宇文暄叫他叔父晟(chéng)王宇文霖。22集梅长苏念晟(chéng)王爷,但嘴型是念晟(shèng)的。念shèng时有旺盛、兴盛、光明之意,念chéng时是姓,晟王宇文霖明显姓宇文啊喂!
xx集是鹤蚌相争,25集变成了鹬蚌相争。这两个字虽然长得像,可完全不是一种生物好嘛。
按捺(nà)不住误读为按耐(nài)不住。28集,掣(chè)肘误读为掣(zhì)肘,读错三次!
35集,以己度(duó )人误读为以己度(dù)人。42集,削(xuē)珠误读为削(xiāo)珠。
47集,黔(qián)州误读为黔(qín)州。
53集,误用“曾几何时”。曾几何时指时间没过多久,并没有忆往昔峥嵘岁月的意思。
咱(zán)俩读成咱(zá)俩,26集,咱们(zán)误读为咱(zá)们,亲测连读很容易出错。
模(mú)样读成模(mó)样,26集,一模(mú)一样误读为一模(mó)一样,29集好像也是。
处(chǔ)罚读成处(chù)罚。枳(zhǐ)读成枳(zhì)。
14集,勤能补拙(zhuō)误读为勤能补拙(zhuó)。15集,糊涂(tu)误读为糊涂(du)。
17集,耿(gěng)直误读为耿(gěn)直。25集,憎(zēng)恶误读为憎(zèng)恶。
采邑也读错,这里采应读四声采(cài)邑,古代国君封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盛行于周朝。
为什么连常用字的生僻读音都不知道啊,小时候没看过《百家讲坛》吗?
27集,废黜(chù)误读为废除(chú)。28集,克(kè)扣误读为苛(kē)扣,还有43集也是。
29集,喝(hè)斥误读为喝(hē)斥。喝在这里读四声,呵读一声,但是“喝斥”算误写。
32集,敬(jìng)仰读成景(jǐng)仰。33集,倔(jué)强误读为倔(juè)强。
36集,汾(fén)水读为汾(fēn)水。36集,复(fù)杂读为复(fǔ)杂。无稽( jī)之谈误读为无稽(jì)之谈,还有49集也是。睥(pì)睨误读为睥(bì)睨,睥为多音字,但这里读错了。
38集,召(zhào)见误读为召(zhāo)见,49集也是。
38集,漩(xuán)涡误读为漩(xuàn)涡。
徐安谟 读错,二声mó。据统计,此处靖王读错一次,读对一次,蒙挚读对一次,梅长苏读对一次,读错两次。
46集,收敛(liǎn)误读为收敛(liàn)。48集,篡(cuàn)改误读为篡(cuān)改。
50集,拘泥(nì)误读为拘泥(ní)。52集,友谊 (yì)误读为友谊(yí)。
53集,昭(zhāo)告误读为昭(zhào)告。54集,疥(jiè)癣误读为疥(jiě)癣。
54集,甚(shèn)至误读为甚(shèng)至。
妈呀隔着屏幕我都替他们尴尬,一部高逼格高水准高要求的古装剧,怎么能容忍这种错误出现?全剧组人都不认识字吗?听到他们读错了不能委婉地提醒一下?读对常用字,是对观众最起码的尊重吧,这剧不是给没文化的人看的把。
然后是字幕错误:
廊州的州字幕有误,好歹到后面又改正了。
场景转换大概不超过五秒,然而卓青遥的父亲已从“卓鼎峰”变成了“卓鼎风”,后者正确。
(字幕介绍卓青遥的时候是卓鼎峰长子卓青遥,到介绍卓青遥的父亲的时候是卓鼎风)
xx集、49集字幕唯今之计,应为“为今之计”,从当前的处境打算,从当前的情况出发,先解决眼前的急难。42集又写对了......搞毛啊!表这么分裂行不行!!!
32集,字幕误,蛰伏错写为蜇服。佩服字幕组,一错错俩,明明输入法可以打出正确的来。
51集,字幕误,选血应为选雪,除掉冤屈、耻辱之意。51集仍是字幕误,报希望应为抱希望。
这些错误,很明显,接受过通识教育的人认真看剧了都能看出来和指出来。这些都是不能打马虎眼的错误,误用和错用以及读错很可能误导小朋友,这都属于重大失误了。

剧中权斗既不符合现实的生活逻辑,也不符合剧情故事逻辑。
剧里的梅长苏到底凭什么让全剧人都膜拜他?看过来看过去,梅长苏的智识也就那么回事,到底是什么?《琅琊榜》中的主要人物多数都有些“扁平”,好人极好,坏人极坏,人物的“好坏”是提前设定死的,既没有变化的过程,也没有更改的可能。多数角色人物扁平,主角光环太盛,配角们也好对手也好都愚蠢如提线木偶。梅长苏的智计就是全靠剧中其余人物角色“扁平化”的设定衬托这样体现出来的。梅长苏的主角光环在《琅琊榜》中太耀眼了,以至于他像开了挂一样,几乎每次都能提前知道剧情的发展。
梅长苏的身边不仅仅有一个开挂的江左盟和琅琊阁,几乎所有情报都能先人一步拿到手里,甚至这个速度已经超过了时空的限制,为的就是先一步得到信息提前布局然后坐等敌人手忙脚乱;然后还有一群武林高手为之效命,以至于江左盟的武力值碾压了整座江湖,让其他人连掀桌子的能力都没有,挨打了只能立正。除此之外,梅长苏似乎找到了对手所有的弱点。随随便便救个人,然后把誉王的庆国公拉下马;随随便便买个园子就能翻出来兰园藏尸案,折断太子的臂膀。杀个人、换个囚都能提前预知,甚至为了彰显其布局,还特意请来了别国外援扳倒了谢玉,自己都不用出面,仅凭一枚玉符就能请来文坛盟主为其当廷辩礼等等。但是,在此阶段里,梅长苏的对手们在做什么呢?他们什么也没做,只会被动挨打。好不容易抓到赤焰余孽聂锋以为能扳回一局,结果整个事件的节奏又完全都是梅长苏和靖王在掌控;即使连誉王造反这种危机时刻,梅长苏都能想起来有一条小道能请到援军。似乎他每一次都有把对手的优势变成自己主场的能力,这样的套路贯穿了整个故事。《琅琊榜》整个故事就是一出“王子复仇记”的变体,正邪对垒,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故事模式的“老生常谈”。
《琅琊榜》是经不起推敲的,权斗的幼稚使得它不能被套入正常的逻辑,《琅琊榜》是被一些人吹捧起来的,吹得太过了,作品的水平没达到,但已经被一些人吹上天了。《琅琊榜》和现在的剧比确实不错但是远远没有吹得那么好,比如所谓的权谋和《大明王朝1566》相比就是小孩子过家家一样。所谓的剧情、演技、台词、仪态等各方面以及作品质量和水平也远远不如《大秦帝国》,但评分确比《大秦帝国》还高,9分剧里也就《琅琊榜》和《仙剑奇侠传》一和三吹得厉害水分也很大,偶像派演员有流量就是不一样有人追捧,这种水平的剧能硬生生拔高到9.4的高分。而且这剧还被一些人封神,到处捂嘴控评,不好还不能说,满满的饭圈文化。
剧里的角色人设也都有很大问题,首先是誉王萧景桓,一个身份有很大隐患的皇子为何能与太子打擂台?誉王虽然尊皇后为母妃,但实际上却并不是皇后嫡子,而是庶出,其生母为祥嫔,也是滑族的玲珑公主。当年梁帝迎娶玲珑公主,接受了滑族的投降,但不久背信弃义,使得滑族反叛,玲珑公主逃离梁国回归本族,后被赤焰军剿灭,誉王萧景桓正是玲珑公主的儿子。这一段历史梁帝非常清楚,无论是牵涉到滑族的隐患,还是后来赤焰军的冤案,誉王的身份都是非常敏感的,当年参与此事并知晓誉王出身的人依然在世,比如夏江、滑族璇玑公主的下属、夏江的夫人,甚至言侯等人也可能知道内幕。那么梁帝为了牵制太子,选择这样一个隐患重重的皇子来扶持,就显得很愚蠢。即使誉王再如何聪慧,讨人欢心,但上升到其统治稳固的层面上,思维正常的帝王都不会掉以轻心。
其次是靖王萧景琰,一个备受冷落猜忌的皇子如何能做到军功累累?靖王的出身也有问题,他在赤焰冤案前后的遭际是有明显差别的,之前享受正常的皇子待遇,之后却一直被梁王冷落和疏远。究其原因,无非就是其从小由祁王教导长大,又和赤焰军叛逆林殊关系莫逆,再加上其母亲又是随林家宸妃入宫的医女,他本人又多次表露对当年赤焰冤案的怀疑态度,所以备受梁王猜疑和讨厌是正常现象。但是靖王远离朝堂纷争,但却四处带兵征战,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个设定就有点草率了。梁帝本身就是依靠军队支持夺得的皇位,竟然会放任这样一个不得宠的皇子频繁率领军队,他难道不怕靖王萧景琰心生不满,举兵造反吗?之所以说这两个皇子问题很大,是因为梁帝明显还有其他几个皇子,即使再平庸,也不至于愚蠢到无法历练出娴熟的能力。在这个前提下,两个“受重用”的皇子人选就显得很离谱了。
除了庙堂之外,江湖上的“江左盟”更是一个让人无法理解的存在。一般情况下,承平日久的社会里出现的江湖组织都是有正经地位的。像某某镖局、某某山庄一类的组织,基本都承担一部分的社会分工,有的是百工之属,也有的是庄园地主等等。 但是“江左盟”是什么呢?这个“江左盟”在刚刚出场的时候就视人命如草芥,弄死了京城显贵的奴仆,让其他地方的江湖势力不敢越界,在之后的剧情里,劫官府的银车,去灾区散银,派遣高手在京城公然斗殴,监视京城显贵们的一举一动……这种种行为都足以说明,“江左盟”就是一个公然造反的组织,更何况其“江左梅郎”、“麒麟才子”都有“得之可安天下”的流言了,梁帝竟然还能允许它存在如此之久,甚至在梅长苏来到京城搞风搞雨的时候,还赐予其客卿身份?所以说,《琅琊榜》里的剧情冲突太过牵强,存在了太多刻意的痕迹。这里面的人物,从梁帝到太子、誉王,再到梅长苏等江湖人士,行事风格都显得不合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