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浪浪人生》电子纪念票
影票上的时间定格在2025年10月21日19:10分,VIP激光厅的灯光暗下,直到片尾字幕升起,我带着一种奇异的熟悉与恍惚走出影城。两天过去了,那片由电影掀起的、关于记忆与命运的尘埃,才渐渐落定,让我得以看清心中浮现的图景。
电影开场几分钟,那种浸润着闽南地域风情的叙事腔调,主人公被身边人亲昵又带点戏谑地呼唤“狗达”,以及那位坚硬如石头、言语间充满生命哲理的阿太……这些碎片迅速在我脑海里拼接,发出咔嗒的契合声。是了,蔡崇达的《皮囊》。那个用文字雕刻故乡与亲人的作者,他的世界似乎被搬上了银幕。
...“投币”的隐喻:是宿命的借口,还是觉醒的序曲?
电影中的“投硬币”是一个绝妙的象征。表面上看,这是将选择权交给偶然,是面对人生岔路口的一种逃避,一种对责任的暂时卸下。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时刻,希望有一个外在的、超越性的符号来为我们指明方向,从而免去抉择的痛苦与随之而来的悔意。
但《浪浪人生》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没有停留在这种浅层的宿命论上。主人公“狗达”在硬币抛出的那一刻,眼神里闪烁的不是听天由命的释然,而是对结果的紧张审视,以及一种潜藏的不甘。他真正在做的,并非遵从硬币的指示,而是借助这个外在仪式,窥探自己内心的真实渴望。硬币的正面与反面,不过是照亮他心海迷途的两束探照灯。当硬币说“去”时,他或许会为自己的怯懦找到借口;当硬币说“留”时,他反而激发出逆反的勇气。
最终,他驾车驶向海边,去经营那座看似荒诞的加油站。这不是硬币的选择,这是他穿越了硬币迷雾后,对自己内心的追随。电影在此告诉我们:命运提供的选项是硬币的两面,但抛出硬币、并最终决定是否采纳结果的那只手,永远在我们自己身上。
蔡崇达《命运》书籍标记内容
未完的“油费”:结局,或是另一个开始
影片的结局令人回味良久。狗达历尽艰辛,父亲与阿太未能亲眼见证的加油站终于建成。那个曾在激流中被父亲救起的人,多年后以江湖人士的身份归来,在加油站加满了油,说着要在附近建厂,未付油钱便驱车离去。
这个情节初看像是一种亏欠,一丝荒诞。但细细品味,这何尝不是生活最真实的隐喻?我们曾经播下的善意,付出的努力,未必会以我们预期的方式和时机获得回报。它可能迟到了许多年,可能换了一副你完全认不出的面貌出现,甚至可能像那笔未付的油费一样,成了一个没有下文的“悬案”。
然而,这真的是一个悲剧的结局吗?我认为不然。那个说要去建厂的人,为这片沉寂的海岸带来了未来的可能性;那加满的油箱,象征着能量与动力的补充;而那笔未结清的油费,则像一句悬而未决的诗,一个开放的逗号。它意味着故事尚未结束,因果仍在循环,狗达的“浪浪人生”还在继续,充满了不确定,也充满了新的希望。
...电影散场,生活继续。我们每个人,何尝不都是在属于自己的“浪浪人生”中,不断地抛出硬币,又不断地,亲手将它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