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李漠胫骨,听说有新剧就立马开追。看完第一感觉:大胆。李漠拍都市家庭剧的尝试很大胆,立意与题材的切入也很大胆。

再细品:有能。李漠确实还是那个李漠,那个叙事的功夫很细腻的李漠。

可以说,这是一个有关母女之爱、跨时空救赎、守护者角色切换的故事。但李漠对于双线叙事的处理,让故事在对照之中迸发出了强劲的冲击力。

同样迷茫的28岁

面对三十岁的人生关口,二十年前后的女主母女俩,有着相似的迷茫与挣扎。

二十年前,28岁的吴俪梅,家庭优渥,丈夫事业有成,女儿乖巧灵气,和妈妈的关系亲如朋友。在外人眼里,她的幸福羡慕不来。

可是吴俪梅困惑。因为她在婚姻中好像找不到自己了。

她的梦想、渴望,都要消磨。她将工作作为找回自己的第一步,实行起来却寸步难行。

二十年过去,女儿顾云苏也出现了类似的困惑。

28岁的她,男友强势有能、前途无量。在给自己安排好一切后,还能“贴心”地给顾云苏也安排好自认为更好的路。

面对这一切,顾云苏疑惑。如果自己只能被安排,那么“我”存在的意义在哪里?

两个时间,两个困境;究其共性,都是“不被看见”。作为被安排好的一环,她们连“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的自由都没有。

于是,一场跨越二十年的启迪和救赎开始了。

母亲的觉醒就像一面旗帜

随着剧情的推进,导演开始用大段的双线叙事,让鲜活的回忆穿插在鸡飞狗跳的现实中。

二十年前,吴俪梅选择了离婚,告别丰盈的物质生活,重启一段清贫但自由的人生。

这期间,她始终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女儿,不管在哪个年龄,一切都可以重启。她也用自己的爱告诉女儿,只要重启,妈妈的怀抱永远为你打开。

可以说,吴俪梅给了顾云苏和不满划清界限的勇气,也给了她最坚实的后盾,让她知道自己打碎一切后也有处可去。

当然,吴俪梅对女儿的救赎远远不止有挣脱与重启这样简单。

她教会女儿不内耗,屏蔽外界的不友好声音。就像她不怕未婚先孕,不怕进出舞厅被人挖苦,因为生活是过给自己看的。

她教会女儿不被任何关系绑架,哪怕是最亲的人。就像她面对女儿时始终乐观微笑,因为贫穷也是我自己选择的,和孩子没有关系。

一切的一切,底色还是人格独立。我们终究是需要互相尊重的、彼此独立的两个个体,妈妈的人生,女儿不能随意绑架;女儿的人生,妈妈同样不会随意插手。

在她的影响下,女儿也开始学会把握住自己人生的决定权,谁都不可以影响“我本位”的出发点。

哪怕别人觉得三十岁要珍惜饭碗,她也敢裸辞;哪怕别人觉得回家陪产是啃老,她也不在意。

哪怕她不理解妈妈生二胎的想法,但也只是努力建议,从未凌驾于妈妈的意志之上。

这一切对照,都被双线叙事一一细腻地呈现,让观众在切换对比的时候,得以更清晰地感受到来自母亲的救赎。

这一次,换我来保护你

但李漠对“救赎”的探讨不仅于此。

过去的二十年,是母亲在启迪、保护女儿。二十年后,站在同样28岁的关口,顾云苏也开始有意无意地保护起母亲。

小到回怼亲爸对妈妈的调侃,大到帮妈妈收拾职场不公平待遇……母女间“保护者”的角色开始对调,顾云苏也开始将从母亲那里学到的爱与勇气,重新用在保护母亲身上。

这也是我会对这部剧的切入点、对李漠的叙事手法颇为喜欢的原因。它巧妙地将“家”的意义与“个人价值”进行了探索与联动。

小时候,母亲的言行一点一滴塑造了我的价值观;长大后,我的价值观重新去影响母亲,形成完美闭环。这一点在许多家庭中都是如此。

成年后,也许某个大发雷霆的瞬间,我们好像从镜子里看见了那个焦虑的母亲。

也许是哪个对母亲大声示爱的时刻,我们回忆起了从不吝惜向我们表达爱的可爱的母亲。

那些微妙的母女间的关系与影响,被这部剧双线叙事呈现得格外鲜明。它也在告诉我们一件事——

母女间的关系与影响,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