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对波莱罗舞曲留下深刻印象是有年夜游卢浮宫活动期间,在卢浮宫内院露天的夏夜,看了一场名叫BOLERO的芭蕾舞表演, 几对男女从铺着月光的阶梯走下来,踩着旋律和鼓点彼此支撑,纠缠,抱起,旋转。有肉欲感,但并不情色。银白色的舞蹈服衬着芭蕾舞者精美的肌肉线条,几个人映着舞台, 像锅里微微沸腾的清水,看的我心里直冒小气泡...

所以即使对作曲家Maurice Ravel一无所知,还是赶在下映前在odeon赶场看了这部。 虽然ugc评分一直有四星,但上映后排片似乎减少挺快,看完我也大概明白了原因。半满的厅里大多数是法国老头老太,往前看去一片银白的头发, 中途有人打哈欠,也有人轻声啜泣。

作曲家以瑞士手表般精准的作曲风格著称,但和德彪西一起属于印象乐派。主演在接受采访时说,穿上戏服很有助于他进入角色,因为Maurice是个讲究人儿,衣服裤子都很花心思打理,还有他著名的擦的光亮的鞋子,如果没有它们,他会觉得不自在。电影里也有好几处提到这个细节。 放到现在,大概就叫:仪式感很强?

最著名的Bolero是写给俄罗斯芭蕾舞家Ida Rubinstein, 这里引用下维基百科:

“他的代表作《波莱罗舞曲》,全曲14分钟,但是主旋律只有一个,在小鼓无休止的三拍子节奏背景上,由各种乐器演奏的两个17小节的旋律不断反复,通过在不同的乐器中过渡,由弱渐强,最后音乐突然滑进了E大调(旋律大调),达到高潮。乐曲造成了和单纯的手法全不相称的独特效果,让人毫不感到单调沉闷,反而有一种乐曲分秒不断在变化的感觉。”

两个17小节的旋律不断重复,这就是这首曲子的魔力,明明一直重复, 却越来越惊心动魄。 也可能是这个原因,他能以最克制的方式去爱他的缪斯。 看多了电影里,现实里,娱乐新闻里动不动爱的死去活来的疯狂,这份源自写实故事的克制,狠狠戳到我了。

像钟表每分每秒不停转,节奏稳定却无丝毫倦怠,在重复中找到隽永的怦然心动!能做到如此的无论是学习,事业,梦想,爱情,婚姻,性爱(嗯?) 都能称的上是 美 吧,

人如果能和作品保有一致的美学道德(如果这种道德存在...), 或者人生在世能够坚持某一种道德美感,那这一生活下来,也不失为一件珍贵的作品。

把某个画面刻入了灵感板。 这句台词也在这里留个笔记:

“美是很严肃的,就像童年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