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朋克起源美国
1964年,美国科幻作家丹尼尔·弗朗西斯·加卢耶的中长篇科幻小说
《幻世3》上映
作品讲述了主角道格拉斯·霍尔通过其工作的公司发明的虚拟现实机器“幻世-3”,发现现实中的自己其实也是外面一个虚拟现实机器中的虚拟人物的故事。
该作品在1999年被改编为电影《第十三层楼》(又译作《异次元骇客》),并且直接启发了电影《黑客帝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发了人们对于现实与虚幻的思考。也是赛博朋克式作品的鼻祖和经典之一。
1962年—1980年,美国科幻鬼才菲利普迪克,创作了一系列科幻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尤比克》《心理扫描仪》等,“我甚至质疑这个宇宙,我想知道是否它是真实的,我想知道是否我们都是真实的!”迪克写道。迪克的故事常描述道德沦丧的加州社会,大公司统治了一切,主角常堕落为看似荒谬的幻想,角色们总质疑这个世界是个假像,产生自外部的实质世界“所有他的著作开始于没有一个单独、客观存在的真实这个基本假设。”
1980年—至今,美国计算机博士弗诺·文奇,代表作《真名实姓》,塑造了计算机虚拟空间中有血有肉的人。
1980年,美国科幻作家布鲁斯·博斯克创造了“赛博朋克”(cyberpunk):控制论(cybernetics)和朋克(punk)的合成词。并把该名设定为自己短篇小说的名字,形容迷失的年轻一代:他们是抗拒父母的权威、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利用电脑技术钻漏洞和制造麻烦的技术宅。
1982年,根据菲利普迪克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改编的经典科幻片《银翼杀手》开创了这种高科技背景与低生活成本杂糅、阴冷压抑,霓虹美学的风格,先进的高技术,尤其是生物机械技术,与混乱的人类生活交织在一起。颓废的美感,伤感忧郁的情绪,迷幻的音乐,反乌托邦精神,质疑世界本质的虚无主义……这种赛博朋克(cyber-punk)风格影响了很多的科幻影片。
1984年,威廉·吉布森发表了《神经漫游者》,这部囊括科幻文学“大满贯“的经典之作采纳了赛博朋克这个词,并自此开启了一种科幻文学的新类别。在小说中描绘了能联结虚拟电脑数位空间(Cyberspace)的黑客(hacker),这也是后来科幻电影《黑客帝国》(Matrix)的框架雏形
1987年,机械战警上映,影片讲述了一名警察在一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遭遇不幸,后来经过科学家的改造,成为了一名人与机器相结合的警察。将他的头脑和机械完美地合二为一。
1995年,攻壳机动队上映,影片讲述了人类的各种组织器官均可被人造化,各种新型的犯罪事件也随之产生,日本国家公共安全委员成立下属秘密行动小组“攻壳机动队”,专门解决这类事件的故事。
1999年,根据《幻世3》改编的电影《异次元骇客》上映。
1999年,黑客帝国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