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字到影像,电影《别让我走》高度忠实于原著,在科幻的内核上显示出高度的人文关怀,将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可谓是对科幻未来主义这一概念最好的注解。
影片开头便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人类寿命由于医学技术的进步得以延长的世界观,将所有观众带进作者对未来的想象与追求中,具有科幻未来主义的典型特征。同时,作为体验未来主义的有力代表,影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贯穿始终的忧伤与悲凉感。克隆人的题材并不新鲜,但该影片却于平淡无声中表现出对爱与死亡这两个文明永恒命题的挣扎与思考。影片着眼于克隆人的成长与恋爱关系,逐步揭示他们在捐献中牺牲自我的宿命,在漫长的时间跨度和大量的留白艺术中牵动着观众的心绪。主角们细腻的演技表现出人物爱情的浓烈与对死亡的畏惧,每一帧画面都弥漫着情感,直至累积到影片的最后,“缓捐”的真相让尚存一线的希望破灭,最终面对的是永远闭上双眼、一望无际的绝望。作者并没有在情感的高潮设置激烈的冲突,正如“世界的结束并非一声巨响,而是一阵呜咽”,影片的最后给观众留下了感受与思考的空间,在科技伦理问题上进行无边地探索,并唤起人们对生与爱的留恋共鸣。
电影中人类的新生建立在克隆人死亡的尸体上,但爱不加区分地降临在不同躯体承载的灵魂中,不禁让人思考真正构成人类的是独一无二的DNA构造还是拥有自我意识的情感?我们自己是否活成了满足他人期待而不断“捐献”的“克隆人”呢?我看完像是参加了一场葬礼,人们总是在生死与爱的体验中明白更多道理,而预演这一切也许就是科幻未来主义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