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但更多时候,喜剧中的悲剧内核更类似于是一种狂欢过后的落寞。人们在被逗笑后,或感叹世事无常,或无奈世道不公。

但《抓娃娃》不是,这是一部欢笑过后,回味起来会让你面色严峻的电影。

...

看到这里,我联想到了《家有儿女》里爷爷的“忆苦思甜饭”。

这些都是当代家庭教育中时常出现的“我当年的日子可比你苦多了”这类由愧疚生出感激的教育方式。

而在《抓娃娃》里,则体现在了童年马继业身上如影随形的“不配得感”。

很多人质疑为什么史彭元饰演的青年马继业全无童年马继业身上的朝气,反而变得阴郁。这其实恰恰是童年马继业羡慕同学家的好车,自责自己乱花钱买了平板电脑,吃不起“还得捞”正餐只蹭免费食物……一桩桩,一件件事情积累起来的“不配得感”。

...

看到这里时,我内心是怪罪过马继业不该选择用代价这么大的高考去完成对他爸的报仇。

但冷静下来想想,如果不是“高考”,会给他爸最沉重的一击嘛?不会!

甚至,我的潜意识里仍然赞同了马成钢那套——通过高考,考上清北才是最重要的事情的论调。

但是,清北真的这么重要吗?不!一个有主见,能够独立思考,勇敢决定自己人生走向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当马继业对着马成钢和春兰说出那句掷地有声的“你们是哪位老师,墙上没写你俩的名字”时,我的心也跟着一颤。

在我们被所谓的“普世价值”所裹挟的今天,我们是否成为了一位能够独立思考决定的大人?

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人思考的问题。

这也是这部好电影,留给我们的一道人生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