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看的中国电影不是很多,就还是以对比的方式来讲我对这个电影的喜欢吧。
《破·地狱》在我看来,其实跟《人·鬼·情》在传统文化方面讲的是相当的,两部电影都讲的是女性在接受传统文化的传承,面对的一些世俗上的压力,还有自己的坚持。
这两年大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越来越深刻,不管是说从外界的,还是从个人内心的追求,好像大家越来越开始追随血脉里面最深刻、最浓烈、最深层、最古老的内容。
《人·鬼·情》讲的是女性在对戏剧这一块的传承。女主在为了戏剧传承收获了名利,但是其中的苦楚只有她自己知道,只有她自己知道,一路走来有多坚持内心又有多坚定。
《破·地狱》里面的女主跟《人·鬼·情》的女主是相同的。只有女主知道她对做喃呒师傅有多么的渴望,如同《人·鬼·情》女主。只不过不同的是,《破·地狱》的女主只有在葬爸爸的葬礼上,成为了她一直想成为的这个身份。
相同点都是女性身上留下的印记,是由“爸爸”这个角色传承给女儿的。《人·鬼·情》是爸爸在女儿犹豫的时候把她推出去让她坚持,《破·地狱》是女儿一直重复告诉爸爸,“是我自己喜欢”。
再说另外一部电影,在我看来《破·地狱》的亲情描绘,和《血观音》给我带来的震撼是一样大的。《血观音》讲的是母女之间的血脉相传,她们是矛盾的、尖锐的,但同样也是生生相惜。没有你的情色交易,我们活不下去;但是没有你的存在,我就不会用身体去换取我们的荣华富贵。矛盾又必须依靠你,没有你我活不下去,但我又深深的恨你。
《破·地狱》的亲情它是厚重的、隐晦的,是无数次的试探和确定。女儿不知道爸爸是否爱她,爸爸对女儿的爱在死后才表明,“你是我的珍宝”。
在亲情这一块,前者的亲情是多么的淡薄,后者的亲情就有多么的深刻。前者的亲情完全是以利益连接的,后者的亲情,是只有中国人才懂得血脉里的“骨肉恩”。
不管是兄妹之间惺惺相惜的感情,还是父女之间深沉的爱意。女儿对爸爸的无限敬重和崇拜,还有父亲对儿子心里的期望。都是“骨肉恩情”。
《破·地狱》跟《女人,四十》里面的感情又是完全不同的。《女人,四十》里的亲情描写就是很平淡的。能静静的感受这个家庭里面,对于血液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爱意,他的感情像癸水:溪水一样的缓缓流淌,但是《破·地狱》的情感联系就更加的深刻,像壬水,奔涌不息的大海。
站在海边,你能听到他波涛汹涌的浪潮声,你告诉我你爱我,也能感受到大海的辽阔,你告诉我我多敬爱你,轰隆隆大海的波涛声,是我爱你最好的证明。
以上是我对几部电影的对比。再讲一下这几部这部电影我最喜欢的几个镜头吧。
第一个很喜欢的镜头:在男主和文哥最后一次见面的时候,以竹子开篇讲了竹子开花的寓意——家散了。对白能凸显出,文哥可能要去世的前景提要,同时他们两个一直讲的歌词,也在这个窗户外景的拍摄下面更清楚:文哥跟道生被窗户所隔开,应对了歌词中的
“今日天各一方,难见面。”
果然这个镜头是他俩在电影里活着见面的最后一幕。

还需要注意的是,在竹子那个镜头之后,立马接了一个场景,就是男主的女朋友怀孕。这两者衔接的很好,表现一个生命的即将逝去,另一个新的生命即将诞生。
嗯,生命就是这样,有的人结束,有的人开始。从这里其实也能看得出来,后面男主一定会留下这个孩子并且跟他的女朋友白头偕老。因为这就是生命的传承的意义。

电影的最后一段,男主带着他的妻子一起开车场景就像台词里面对应的:人生就是一条路。无数的转盘,无数的宽阔大路。你走到这里愿意停,你就可以站起来歇歇脚;你不愿意停,你就可以一直开着踩着油门一直往前走。终点在哪里谁也不知道。无所谓停在哪里,死在哪里,行驶过、和同车的人相处过,就是热烈美好的。
像《刺猬的优雅》讲的,“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人们在死的那一瞬间在做什么,勒妮,你死的那一瞬间在做什么?你已经准备好爱了”;
又和《时时刻刻》讲的,“你要去看透生命,就一定要去直视人生,去了解他的本质。当你最终理解它的内涵,就能去热爱它的灿烂,然后才会将他放下。”

还有一个点是我在看剧照的时候发现的。剧里面唯一一个文叔穿道袍的场景,跟最后他女儿送他走的道袍是一个颜色。也是一个传承,女儿在看见这身衣服的时候,很亲切的抱了一下,继承了父亲对女儿的爱,也继承了女儿对父亲事业的尊重。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敬重:
延续、传承。

最后这个定点镜头,由竹子开花讲家散了,父亲死去。又由妹妹和哥哥一家的合照,旁边一株新鲜竹子做映衬,家又完整了。
综上,这部电影我很喜欢,推荐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