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欢乐颂2》一半的良心都给了广告金主,《白鹿原》“酒香却困巷子深”的结果无疑更让人扎心,在互联网营销仗越来越难打的现在,只靠着剧集硬实力说话的年代早已不复存在了,《白鹿原》因自身题材的限制,无法在营销环节发力,显然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2017年4月17日晚,江苏卫视与安徽卫视联播的电视剧版《白鹿原》突然停播,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交网络上舆论猜测声纷起,而在“鬼知道我经历了什么之后”,《白鹿原》于5月10号复播。
改编自陈忠实同名小说、立项筹拍16年、投资高达2.3亿元,94位主演,400位幕后工作人员,总计达40000多人次的群众演员们,拍摄7个多月,从蓝田开始,经三原、南京、上海、合阳、晋城、太谷、碛口、回到蓝田,再最终返回北京,先后完成全组10次大规模转场,可谓良心之作。
很多人认为《白鹿原》是“农村戏”,乡土气息太重,但正如陈忠实老先生在书中所写:“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白鹿原》是一部渭河平原从清末开始的五十多年变迁史,讲述的是关中人生存为大的文化史诗,意义绝对没止步在“农村戏”的范畴,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意义在于寻根,而并非一台观众眼中的“农村大戏”。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陈立强谈到,《白鹿原》不同于当下一些具有很强情节性和话题性的电视剧,其更多的是在讲述对传统文化的反思,这种文化性、史诗性的格局对于很多的观众来讲难以激发他们的观剧欲望和冲动。而对于一些原著党而言,如果改编不符合他们的期待,也会让电视剧流失部分观众群体。
作为传统正剧的回归,《白鹿原》的质量无疑是这几年国产电视剧的巅峰。
虽然删减了一些片段,但《白鹿原》的宏观大局把控仍是一流的,原著粉的评价也都颇高。“全景式”还原陈老经典作品的《白鹿原》,时代背景宏大、节奏剪辑明晰、演员演技到位、人性挖掘深刻透彻,倒并没有因删减而显得乏力。
老牌经典名著有着深刻的精神文化主旨,能展现丰富的历民族文化和历史思考,从而打动观众。《人民的正义》也是老剧本改编依然获得认可。但是经典文学改编面临着一个难题,叫好不叫座,之前《平凡的世界》未爆火就是一个例子。《白鹿原》年代久远、农村戏刻板印象等因素,都让其受众面受限较多,竞争力相对流量剧、都市剧也较弱。
与《欢乐颂2》相比,《白鹿原》的主演张嘉译、秦海璐、何冰等“老戏骨”,与当初《平凡的世界》一样,既没有太多流量明星的粉丝效应,也难敌《欢乐颂》主演的人气号召力,要引爆收视率,成为现象级的作品难度巨大。虽在豆瓣和微博上就有不少年轻人表示出对这部剧的喜欢,但相比热门都市剧《欢乐颂2》收割粉丝的力度,《白鹿原》还是逊色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