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冒坚持原创的810篇 过度迷信,真没必要,逐剧讨论更健康~~

周末连续高温,我只想躺平,尽可能减少运动。

去年的《鱿鱼游戏》取得了各种出乎意料的数据成绩后,大概网飞Netflix也好,韩剧主创团队也好,都很想让这个意料之外的奇迹,变成可持续性可复制的成绩。

所以在我看到韩版《纸钞屋》的预告片时,我就有一个感受,

真像《鱿鱼游戏》。

...

《鱿鱼游戏》的爆红,也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于我而言,《鱿鱼游戏》完成度很高,很流畅的制作,熟练完成一部成熟的作品。

但细究细节,深刻度也好,烧脑程度也好,都是可推测可预见的套路,没什么惊喜,形式上的冲击感远超过内容。

技术上的成功,视觉手法配合韩式独有的煽情,让其他地区的观众,尤其是并不熟悉韩式财阀黑暗面的套路的外国观众,耳目一新。

播出当天,我就把新鲜出炉的《纸钞屋》第一季6集,全部看完了。

不如《鱿鱼游戏》,差距不小,所以目测不可能达到那种火爆程度。

...

我一直很喜欢网飞的作品,因为平均质量很高。

有钱+有品位+大胆创新+敢想敢拍+定位精准=爆款精品

独树一帜之处,渠道广,资本绝不干涉创作,确实能激发各个地区的原创团队,静下心来创作。

而且上线就是一次性放出,多棒。

从各种新闻和网飞上各个国家剧集的数据和表现来看,韩剧确实早就是亚洲内容头部地位。

但真的没必要太迷信,太鼓吹。

...

01 拥抱技术,但不放弃内容制作的精髓和本质

我之所以十多年前开始入坑悬疑,推理,刑侦,犯罪,偷盗题材,不就是因为远离日常,天马行空,那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反转,打破我认知的三观?

恍然大悟之后,引发的深思也好,回味也好,乐趣无穷。

毕竟我们普通人规规矩矩生活的日常,是很难接触这些的。

我没看过原版《纸钞屋》,所以不存在先入为主的滤镜。

我只是单纯觉得,韩版剧情有点跳跃,有点空。

所有角色都太绝对,很扁平化,人物形象很单一,就只有一种压倒性主要性格,没有那种反差冲击,成熟的制作很有质感,但也更能感受到某些细节的遗憾。

深入人心的是影视剧作品本身,而不是技术。

著名的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曾在致女儿的信里提到,“是你而不是那些工具拍出了电影。”

我觉得这才是一部上乘的经典作品该有的样子:

任何工具,技术,艺术形式都是为了作品和观众的互动在服务。

那些优美的镜头语言组合和剪辑,或是服化道的精益求精,或是演技的精湛,很精彩,但不罕见,少了核心让人心动和心痛的情感,表现形式只是形式。

...

所以我们反复观看那些几十年前的经典电影时,依然会收获感动;

而我在看最近网飞几部韩剧的时候,心如止水,毫无波澜。

所以我不会过度迷信网飞的招牌,数量越来越多,就免不了有很多成熟作品陷入爆款模式化。

努力完成了任务,无功无过的平淡套路。

比如《地狱公使》《僵尸校园》都是如此。

我更喜欢让这个题材爆起来的第一部,比如《甜蜜家园》,《王国》第一季,《釜山行》第一部。

美术创作里面,大师会说,学我者生,仿我者死。

我喜欢的是,丰富多样的网飞,而不是成熟的复制机。

02 本土化改编,角色再创造

大盗题材,一定需要一个天衣无缝的绝妙框架,各有特点的联盟小队,在一起各显神通,各种化险为夷的惊险反转。

我看了原版第一季第一集,同样也是网飞出品,所以剧情的展开框架是差不多的。目前第一季的剧情没有特别多的惊喜。

将隔壁特有的南北问题融入,肯定是创新改编的大举动,但利用的并不到位,也不深刻。

主要就是体现在,利用人性,让人质们难以团结的时候,至少第一季我觉得太浅谈辄止,不像网飞韩剧该有的尺度,温吞平淡。

...

原版目标是黄金,要比新设定的钞票来得更实际。

考虑一下体积重量,逃跑的时候,不方便也不合理。

至于自己印钞票这个团队自认为非常高明的手段,我觉得是巨大的bug。

一个是除非毁了所有过往的发行记录,不然凭空造出来的号码,一定有手段追踪;

一个是他们太蜜汁自信了,这么大面额的韩元流入市场,流通得了吗?兑换得了吗?小币种太容易被发现了,又不是世界上能通存通兑的强势货币。印的是美元我还相信。

角色方面,女主全钟瑞惊艳好看,出场前十分钟的独角戏,梳理冷漠,对什么都无感的空心人,失去希望,遗世独立,丧气十足,真的很有味道。

所以东京的人设,人物的弧光,本可以更出彩,更极端戏剧化,投入计划后的东京,反而没有了个性和存在感。

全钟瑞,我真的很喜欢,不管是《燃烧》《电话》,真是天生的演员。

...

女性警察的角色,融入那么多女性的现实困境,家庭,事业,育儿,感情,是女性视角,也是难得智商情商在线的正面形象,温柔也有权威,有力量。

女强人不是非要把自己变成汉子,她也可以很讲究外在,有爱美之心,家庭事业兼顾,主导案件谈判的间隙,回家一趟,换一身得体的衣服,关心家人,也挺好。

但我会觉得突兀,和主线关系不大,加不加入并不会影响整体,甚至有些像前几年的美国主流影视剧,一定要加入非裔主角,才算政治正确,太刻意了,也不出彩。

其他角色几乎就是一种特质个性,扁平化到底。

为每个角色过往做得铺垫交代,明明就是要将角色的特别展露出来。可惜大部分都很平淡。

教授唯一的起伏转折,就是莫名陷入爱情,一直游刃有余,突然慌张差点功亏一篑,太突兀了。

柏林更多的就是一种暴戾和狡诈,虎视眈眈,伺机反叛,就算来个绝症梗,我也不觉得可以增加多少高光,没有什么魅力。

...

丹佛的演员在《恶之花》多出彩呀,这里虽然演得不错,但也就是一种毛躁,有勇无谋,随心而动。

他的老父亲莫斯科,就更像个和蔼的大叔,埋头苦干,还要刻意地标榜一下自己的高风亮节,高于团队平均水平的道德尺度。

...

里约,只说人设,没什么记忆点,很难共情,因为脸喜欢我倒是能理解。

团队其他人,Helsinki, Oslo, Nairobi就更像是三个无情打工人,干活AI,背景板。没啥存在感,也没有推动剧情的重要作用。

...

能铤而走险的人,首先就不能是我们想象中,和平常人一样的性格和行事作风。

他们会有善良的人性闪烁,但绝大多数行为是不能够被偶尔的举动洗白的,不然观众不都是斯德哥尔摩?

能让观众暂时为他们的人格魅力着迷,就肯定有角色的高光之处,比如原版里的柏林,自带一种矛盾反差的优雅。

几段感情线,开始得莫名其妙,发酵地得极为神速,完全没有必要大张旗鼓。

教授和谈判专家的创新CP,丹佛和人质的爱情,我尚且还能理解,虽然也是可有可无。

不必要的几段激情戏,要么就干脆点,大尺度到底,欲拒还迎,点到为止,也没什么情色氛围,真没意思,太拿我们忠实观众当外人了。

我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局长这个角色的拉垮无耻程度,太ws了。

李主傧也算我路好,这个角色的恋爱脑,真的没必要,局长那长相那鸡贼,那诡计多端的窝囊样子,我实在受不了。

这还不跑?这还等啥?谢他不娶之恩。

坏人暗戳戳地蔫坏,观众更容易上头。

...

03 当陷入僵化套路

当作品越来越多,势必会遇到雷同,相似,撞款的时候。

真正的神级好剧,百里挑一。

只不过,就算网飞韩剧也开始套路化复制成功模式,至少人家的平均质量远高于我们的国产剧,包括为了zz正确刻意为之的价值观。至少没歪。我说的就是最近的国内爆款,迅速让观众下头的《梦华录》,我已经彻底停在18集了。

所以总体而言,这部剧还是可以下饭的。

我和爱写影评的大导演朴赞郁一个观点:

如果我只有吐槽,那干脆不要写它的影评剧评。(多着眼于优质,不值得一看的作品,没必要倾注太多精力)

神剧毕竟还是少数,总还需要各种各样的剧来消遣,多看多比较,才知道什么是更好的。

作者:小冒,年读120+本书,两大视频网站入驻作者。

用刻意练习写出多平台50w+,用爱发电。立志通过写作改变人生,坚持工作、娱乐、阅读、写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误。

愿意写深度思考剧评+书评的娱乐生活杂博。

百家号/头条/腾讯新闻读书账号@芸淡风倾爱读书,影视剧评账号@芸淡风倾。

公众号/豆瓣@芸淡风倾,微博@芸淡风倾_紫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