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实在是一档很精彩又意义重大的节目,其意义甚至是节目组在自觉地追求并成功实现的:对优秀(喜剧)演员的发掘展示、对编剧重要性的强调、对喜剧演员创作能力的强调、对集体创作模式的宣传……

说几个印象深刻的作品,最喜欢的两个是《笑吧!皮奥莱维奇》《最后一课》,笑得最畅快的则是《父亲的葬礼》。

《笑吧!皮奥莱维奇》似乎是唯一向文艺审查制度(及其背后更为整体性的暴力政权)开炮的作品,虽然是在目前几乎唯一被允许使用的情境中实现的:纳粹与苏共的对立。但创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依然冒溢而出,以笑为武器的抗争让人看着心酸不已。它也稍有触及笑与死亡的关系(人类在终极处境下的情态问题),即使意不在此。当然,我也确实喜欢它的曲艺梗。

而《最后一课》,它当然可以放在蒋龙、张弛的一系列关于“热爱”的作品中去理解,但即使如此,它也是其中最好的一个,因为只有它让希望的“种子”(蒋龙语)找到了土壤。张弛饰演的老师真诚地相信着“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他让某种超越市场逻辑的评价体系得到了具象化。我们已经有一大批作品在强调“热爱”“情怀”了,但然后呢?我们打了这针鸡血之后要如何生活呢?《最后一课》可能隐隐触及了答案的某个版本。

《父亲的葬礼》几乎是我心中最完美的漫才剧的样子,它让非语言层面的喜剧表现延续甚至放大(literally)了漫才“拙劣”、脱线和夸张的风格。

最后,史策和于奥好漂亮啊啊啊啊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