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 参将
(1)戚继光(1528年-1588年),字元敬,生于武将世家,祖籍凤阳定远(今安徽滁州定远),卫籍山东登州(今山东烟台蓬莱),生于济宁。戚继光既是武将,又有文官风度,曾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28岁的戚继光南下做官。
(2)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农历八月,浙江慈溪的龙山千户所,29岁的参将戚继光第一次遭遇了倭寇。明军总兵力是倭寇的十几倍,但是被武士和浪人打得节节败退。戚继光三箭射杀了倭寇主要的指挥,带领士兵反杀。
(3)卫所制是明朝的军制,明初洪武末年时,沿海建立了59卫89所,平均一卫5000人,一卫下辖五个千户所。整个沿海的兵力大概40万人左右,舰船4000余艘,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的、有一定纵深的海防防御体系。但到了嘉靖中后期,人们海防观念淡薄了,“海防废弛”,战船所剩无几,卫所军队缺额半数以上,士兵老少掺杂且缺乏军事训练。戚继光在《练浙兵议》中提到“赤体赴敌,身无甲胄之蔽”。
(1)日本历史学家井上清认为,明初的倭患就是日本九州和濑户内海沿岸的武士、名主及他们的同伙;明朝中后期,日本陷入严重的内乱,倭寇的掠夺规模日渐扩大,形成了海盗、商人、武士、浪人组成的武装侵略集团。
(2)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兵部尚书、福州人张经在浙江嘉兴围剿倭寇,取得了王江泾大捷,被《明世宗实录》记为“自有倭患来,东南用兵未有得志者,此其第一功云”。但张经被嘉靖皇帝冤杀,同年,28岁的戚继光初到浙江。
(3)《抗倭图卷》相传为明代著名书画家仇英所作,据日本学者所考,画中的倭寇舰船是由战国诸侯大友宗麟所派。大友宗麟是16世纪中叶,日本北九州岛真正的统治者。一开始他们也请求朝贡,而在朝贡遭到拒绝后,就会暴露出倭寇的本来面目,辗转明朝防卫薄弱的地区进行走私贸易,与“南蛮”(西班牙葡萄牙)也有武装走私的活动。日本学者说:“嘉靖大倭乱,公元1550年左右,是倭寇影响力最强的时代,在日本方面倭寇的领导者就有大内氏和大友氏两位大名”。
(4)嘉靖三十年前后,朝廷曾准备“开通番舶”,海禁一度放宽,但大规模的掠夺却日趋严重。王直最初是海商,但在嘉靖三十一年以后,他便大量吸引倭寇侵入明朝,到处抢劫、掠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王直在舟山沥港的海盗巢穴为俞大猷所破,只能窜逃日本,将大本营设立在日本长崎的松浦。
(5)嘉靖三十六年的五月,精于算计的王直以接受“招安”的姿态出现在舟山岑港,逗留半年后前往杭州接受招抚。王直原指望成为日本豪族海盗集团在中国的代理人,却被关在了浙江巡按衙门的大牢中。还盘踞在岑港的王直余部四处劫掠粮草、构筑营寨,叫嚣着为王直报仇。在岑港的基地里他们还能造船,然后顺河驶出寻求支援。俞大猷和戚继光从围攻转为持续骚扰,令倭寇疲惫不堪,最终在大雾天强攻得胜。中国学者说:“嘉靖三十八年,王直被杀了。在倭寇当中中国人越来越少,所以戚继光抗倭打的就是日本人,真倭很明确就是日本人”。
(6)俞大猷(1503年-1579年),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比戚继光年长25岁。其武学著作为《剑经》,以棍法为主,武学简单实用。俞大猷强调“练兵必先练胆”,戚继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练心”。嘉靖三十八年,俞大猷被弹劾,此后守国就看戚继光的了。
(7)舟山形成过具有海洋特色的船拳,明朝时期最为兴盛,戚继光在《拳经》中亦有记载。这套拳法据说还被戚继光借鉴,引入了日后的戚家军训练。
第三集 新兵
(1)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冬天,义乌当地百姓为了保护银矿与外乡人械斗,戚继光欣赏义乌人同仇敌忾的精神,前往义乌募兵。百姓领袖陈大成传闻曾与戚继光有过拳脚较量,最后加入了戚继光麾下,跟着征战四方。吴惟忠、王如龙等其他著名戚家军将领也都是义乌籍。日后这些义乌籍的士兵还被调去了北面守长城,从此定居在了北方。
(2)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戚继光在义乌募到了4000名士兵。戚继光选兵,首先要朴素粗壮的乡野老实人,次一等是上过战场的人,城里肤白体弱、对官府无所顾忌的人一律不要。这一次选编自上而下,先挑选哨官,再有哨官挑选哨长,哨长选队长,队长选士兵。实行哨官到士兵的责任连坐制,士兵犯错所有上级都要受到惩罚,让每个士兵都为战友、为整个队伍负责。
(3)入伍后,新兵们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培养集体感和纪律性。在戚家军中,所有军事条例必须背诵,不能差一字,所有指令必须由指挥体系下达,各项战斗技能只需要运用直接有效的规范动作。
(4)浙江磐安还保留着“迎大旗”的民俗,旗杆高36米,旗面面积600平方米,差不多可以覆盖一亩地,几十个汉子各司其职才能竖起这面大旗。有一种关于这个民俗的说法就是,戚继光在夹溪沟抗倭时,令旗上就绣着龙虎纹样。
第四集 铁军
(1)戚继光的代表性兵书著作《纪效新书》就是为了教人如何打仗,有的章节教士兵,有的章节教指挥官。戚继光的武术理念是既求实,又要简单。书中还配有武术的图谱、口诀,如一部武林秘籍。除此之外,书中还描述了各类武器的制作方法、建筑工程、军事理论、条例制度等。
(2)浙闽沿海一带山陵沼泽密布,倭寇单兵作战能力强,又擅长伏击,戚继光据此创制了一种阵法,因此阵左右对称,故名“鸳鸯阵”。鸳鸯阵设立了班一级、11人的作战小队,每个军人排列得很整齐紧密,可攻可守。队伍中的盾牌、狼筅都是为了干扰、阻拦倭寇,长枪是杀伤倭寇的主要力量。戚继光还十分重视火器的运用,鸳鸯阵可以随时转换成火器队形,长枪手换成鸟铳手,发挥更大的威力。戚家军制胜的秘诀是戚继光的兵法思想和实战经验,在戚继光作古之后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3)义乌募兵后的第二年,日本爆发了织田氏和今川氏的决战(桶狭间合战,1560年),中国沿海因此十分平静。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重新归来。这次的倭寇十分狡猾,先分头劫掠扰乱明军视线,而后合兵一处进攻台州。戚继光星夜驰援,打响了花街之战(花街并不是一条街,而是台州府城外的一个小村),鸳鸯阵大显身手,全歼来犯的倭寇。历史上把嘉靖四十年四五月间的连续胜利称为“台州大捷”。
(4)戚继光也很重视防御工程的建设,整修台州城墙时突破性地创造了“空心敌台”,守军可以在敌台内休息和作战,成了北方长城的蓝本。而在明代之前,长城所有的敌台都是实心的。
第五集 战神
(1)糟羹,是台州地区独有的民间小吃。传说戚继光在正月十四到达临海时,城中无粮,戚将军不想惊扰百姓,于是让将士将剩下的粮草磨成粉,熬成糊状,再放入各种时令蔬菜、豆制品、酒糟(为了驱寒),形成了糟羹。因为这段往事,临海人过元宵节也会比其他地方早一天,正月十四过节。
(2)明朝抗倭时,福建沿海的福船被改造为战船,当时存在着一种叫“水密隔舱”的制造工艺,就是用隔仓板使船舱之间互相独立,避免全部进水。匠人们会用海蛎壳和桐油捣练成桐油灰,再拌上麻丝,用来填充船板之间的缝隙。戚继光征讨福建横屿岛时,一船可载100多名士兵。
(3)在解决了浙江的倭患后,戚继光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六七月驰援福建,从温州前往福宁(今宁德霞浦)。戚继光首先向宁德城东北的横屿岛用兵,这里涨潮时一片汪洋、退潮时淤泥成滩,易守难攻。一批倭寇曾占据此地三年,在岛上结巢筑屋、四处劫掠。戚继光了解了当地的潮汐情况后,利用横屿岛西面的滩涂开始强攻,将士们“负草填泥”,很快占领了岛上的窝巢,解救民众八百余人。而后戚继光前后扫荡了福建境内的倭寇接近万余人。
(4)在福建抗击倭寇三个月后,戚继光凯旋回营,谁知倭寇又卷土重来,攻陷了兴化(今莆田)。戚继光重回义乌招募了一万名兵员,成功消灭倭寇。戚继光的这次出兵还把义乌的城隍爷请到了福建霞浦保护士兵,就此被霞浦当地人侍奉了起来,每年城隍爷的“娘家”义乌还会派人来对接,两地像走亲戚一样。
(5)戚继光一生没有打过败仗,消灭倭寇数以万计,有以下几个特点,在常胜将军中都少有:①打的是歼灭战,只有消灭倭寇才能杜绝他们再来;②损失兵力少,花街之战只有三人死亡;③救出大量的老百姓,倭寇喜欢到处抢老百姓。
(6)在戚继光看来,“不战而屈人之兵”另有一层含义,那就是消灭所有顽敌,给潜在的侵略者以巨大的威慑力。
一些评论区的整理,不保真
(1)网友“Adraint”: 戚家军真正的意义,不仅仅是培养了一个百战百胜的部队。而是戚继光培养的戚家军,算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支触摸到了军队近代化门槛的封建王朝部队。从冷兵器和热兵器的结合,战术的布置,军人的纪律性,和军队的职业化建设。戚家军已经基本上触摸到了近代化军队的门槛。和同时期甚至一百年后的西欧职业军队相比也毫不逊色。可惜大凌河一战,最后的几千戚家军和八旗大军作战,因为友军出卖陷入包围。几万八旗大军靠人命堵死了戚家军撤退的路。戚家军最后全军战死,无人投降。戚家军的全军覆没,也意味着中国封建王朝军队的近代化建设被彻底葬送。
(2)网友“山西团团的保安队长”: 看到火器这块的时候我想起来,《万历十五年》里有一个细节,戚继光带的军队(包括其他明军)从来没有真正的统一后勤,所有的装备、马匹、甲胄,全部由附近州县分散提供,质量参差不齐。关于火器,戚继光很喜欢这玩意儿,但他从来不会大规模运用。在他的各类奏报中不止一次吐槽过火器的质量糟糕至极——炸膛这种事简直是家常便饭,以至于士兵只敢单手瞄准击发,精准度大大下降。所以,戚继光在战前,必须考虑有多少火器真正可以使用,然后再决定用不用火器,配比是多少。 这种事其实挺可悲的,试想一下,如果明朝的枪炮制造技术过关,并有能力组织大规模的全热兵器部队(不只是神机营),戚继光在北方时就可能不会完全采取守势了。
(3)网友“随便逛逛XD”: 怎么还有人死盯着王直时期真倭十之二、三,而否定王直时期的前后真倭占多数的情况,倭寇最早从南宋时期的高丽国开始有记载,一直到嘉靖年间倭乱最严重的时候这几百年间,倭寇的成分不是一成不变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