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4」名,中国渔民所救下的英俘数量,比他们自己预想的还要多。

800多名英俘未能幸免于难,随同里斯本丸一起沉没海底。

逝者不可追,但记忆尚能从海里打捞起。方导责任感驱动的决心令人钦佩,为了抢救这一段历史,辗转中、英、美、日多地搜寻史料,多方拜访幸存者、当事者及后人,多角度整理口述,是义举,也是壮举。7年多的筹备,历史得以获救,当真相逐渐被还原,影片呈现出来的悲怆感染,不亚于82年前那番摧毁一切的鱼雷的杀伤力。

1942年10月,日军一如既往地对载满战俘的里斯本丸号未作任何标识,美军的机械师不明就里地将鱼雷投掷向敌军——这一举措将在日后使他在极度忏悔中度过余生。彼时逃窜的日军却钉死了船舱的出路——面临审判的说辞是防止战俘逃跑的军令所迫,战俘们在地狱般的绝望中自救、相救,捍卫自由的英雄挺身而出,回力无天的弃子们则在溺毙之际高歌至最后一刻,留下人间绝唱。一些成功跳船漂流的幸运儿被中国东极岛的渔民们发现,善良质朴的老百姓们冒着生命危险奋力救援,在自身贫穷的境地下为他们提供衣食,并庇护其中三位躲过日军的搜查,由中国军民接力护送至重庆的英国大使馆。于是,里斯本丸沉没事件从幸存的见证者口中,首次公诸于世。

然而,即使有幸从死神手中逃脱,也摆脱不了战后生活的创伤,这场人为的灾祸无论对受难者本人还是对家庭,都是摧枯拉朽的骤然撕裂。影片最感人的部分,是遗物背后的故事重见天日:抢下日军墨镜为日思夜想的爱人打造的心形相框,为了给挚爱的香港女子一个家而恳求母亲祝福的家书,将家庭未来托付给幼弟的遗嘱信,仅留存于报纸上拼凑出的唯一一张全家福……一个又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在心头剜下难以治愈的伤疤。

观影过程中,我泪流不止,数次掩面而泣。不仅出于共情,更因身有同感。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常听奶奶说到,我的舅爷爷是中国海军91526部队160号舰烈士,他牺牲的时候年仅24岁。当时舅爷爷的未婚妻得知噩耗后,仍然一往情深,想以干女儿的身份为外曾祖母尽孝,但家人们怕她在总难免触及感伤,只好狠心让她离开,此生断了念想。半个世纪已过,奶奶每次提及,还是不禁潸然泪下,痛哭流涕。

就像影片里,里斯本丸沉没事件亲历者的后人们都已白发苍苍,回忆陈年往事,仍然恸哭痛绝,甚至有些子女也是在导演之后才得知真相,幼时失怙的悲惨在这一刻奔涌复现,他们只能无助绝望地重复着“I don't know why”……

沉浸在重重叠加的伤感里,影片的结尾令人稍感欣慰,还带着浪漫主义色彩的惊喜,方导以中式圆满的情怀,聚集了为记录这段历史作出贡献的后人们,一同驶往当年事故发生之地的东极岛,看着他们将花环撒向大海,对着海水忘情地哭喊“再见了,父亲”,相信这场终于姗姗来迟、跨越时空的“相会”,一定能告慰长眠于这片海域的亡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