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郊外的车站周围,到处都是自行车。
地价高昂,许多人不得不在离车站较远的地方安家。虽然大多数地方都有公交车通行,但一小时只有两三班车的路线也不少见。因此,自行车几乎成了必需品。
我想写一部关于多辆自行车在郊外闪闪发光的电视剧。
全家每个人都有一辆自行车,当大家都在家时,门内就会整齐地排列着相应数量的自行车。如果少了一个人,自行车也会少一辆。父亲不在,父亲的自行车就不在;母亲不在,母亲的自行车也不在。向日葵盛开时骑行的自行车,稻穗摇曳中穿行的自行车,崭新的联排住宅区坡道上行驶的自行车。蓝天白云下,自行车与自行车相遇。夜路上孤独的车轮声,枯叶中的自行车,像被遗弃一样倒在路边的自行车。作为象征的自行车。
电视剧有时就是这样诞生的,这种情况下,主题和故事反而是次要的。
首先浮现的是人物。我觉得高中生姐弟不错,姐姐是高三学生,弟弟是高一学生。两人都一定很适合骑自行车。
他们关系很好。但如果只是单纯的关系好,观众可能会觉得“太傻了”,甚至有时会显得讨厌。
起初,两人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关系很好。他们经常吵架,姐姐会想“如果有个不一样的弟弟该多好”,弟弟也会生气地想“如果有个更温柔的姐姐,我的性格可能会好一些”。
然而,突然有一天,他们不得不分开。这时,他们才意识到彼此是多么喜欢对方。分开住让他们感到非常孤独。
可是,为什么他们要分开呢?是因为父亲单身赴任,女儿跟着去吗?不太可能,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离婚呢?
“啊?这样也行吗?离婚这种人生大事,怎么能像选装饰品一样随意设定?编剧就这么轻浮吗?”可能会有人这样质疑。
确实,有时会有这种情况。以前在朱利安·杜维维埃的电影《巴黎节日》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两个编剧在街上激烈争论。“那我们就干脆把他杀了吧。”“我说过了,要杀就先杀女的。”
虽然这是关于电影情节的讨论,但路过的行人听到后都吓了一跳。
确实,编剧有时会玩弄人生的重大事件。但这可能是虚构作品不可避免的一种根源性的内疚感,或许并不是我的错。问题在于如何接受和描绘这样展开的世界。
无论如何,离婚就这样出现在我要写的电视剧中,而一旦出现,它就不再是一个可以随意处理的素材,而是不可避免地成为家庭破裂的导火索。
离婚是第一次成为我的题材。
虽然常有人说我描绘了家庭的崩溃,但我从未写过关于离婚的故事。然而,我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心里也一直觉得总有一天会写。现在,终于到了这个时候。
我有点喜欢那些不喜欢自己的人。
那种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没什么不好的人,我不太喜欢。我更喜欢那些知道自己的缺点,努力隐藏,并希望自己能比现在更好的人。
我不想写那种夫妻因离婚而互相指责,孩子也因此变得叛逆的电视剧。我想描绘的是,一个破碎的家庭在某个时刻平静地说出“有时在一起”这样苦涩而孤独的话。人类真是难以捉摸的生物,一个人无法独处,住在一起又会互相束缚。四个认识到这一现实的人,仍然无法抑制内心对他人需求的渴望,最终说出“有时在一起”。
或许,正是在这样的时刻(不仅仅是离婚的家庭),新的家庭关系才会萌芽。
我以这部新作品作为作品集第二期的第一册,向所有观众和读者致以最诚挚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