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部电影立项开始,我就一直关注它的进展。原因很简单:它和《断背山》一样,都改编自一篇短篇小说。短篇改编为长片,必然要求导演和编剧在剧本创作时做出大量取舍。原著中许多场景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而电影必须面对一个抉择:是去补全这些空白,还是尊重原著节奏,保持克制?
也因此,很难避免把这部片子与《断背山》进行比较。尤其是当我走出影院、在尾字幕结束之后,这种对照的感觉更为强烈。两部电影都讲述失去与遗憾,但如何跳脱出“老套”的叙事框架,是对导演极大的考验。遗憾的是,我认为 Oliver Hermanus 并没有打破这一模式。当我带着小说的故事走进电影院时,几乎能提前预测剧情的情绪曲线。对观众来说,这并不是好事,因为一旦产生预判,情绪冲击力就会削弱。
当然,这部电影的氛围营造无疑是出色的。场景调度与视觉氛围极具感染力,偶尔穿插的意识流片段让我联想到 Luca Guadagnino:同样精准的画面掌控力,轻而易举将观众带入精心营造的氛围。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当环境如此真实时,角色必须呈现出同样的“真实”,否则情绪表达就显得虚假。这是导演面临的最大挑战,而我认为他并未完全把握好这个平衡。
在爱的阐述上,影片过于内敛。(请允许我再次与《断背山》作比较。)两者在叙事结构上有惊人的相似:封闭的社会环境、相遇、分离、各自成家、最终死亡。这五个步骤几乎可以一一对应。但角色的差异决定了效果的不同。在《断背山》中,Jack 是主动的侵入者,他主导并推动了整个故事的走向,因此他的猝然离世带来极大冲击。而李安通过视角转换,将观众的情绪从 Jack 转移到 Ennis 身上,使得 Jack 的缺席更显沉重。相比之下,David 这个角色内敛、克制,如果仍沿用相同的叙事走向,就会形成硬伤:观众难以真正共情 David 与 Lionel 的感情,因此结尾的震撼力也显得不足。
原因在于,David 和 Lionel 的爱情在影片中显得过于浅淡。纵然他们的故事横跨多年,伴随着等待与承诺,但正如原版小说所写,他们真正待在一起的时光不过几个月。这与《断背山》的设定同样相似,也更凸显了影片创作中的难题:当相处的时光有限,导演更需要花心思去打磨细节,让这段爱情显得独特、深刻、有不可替代的印记。唯有如此,观众才能相信这份感情值得 Lionel 用一生去铭记。
然而,Oliver Hermanus 选择继续克制,甚至在情绪应当涌动的段落依然保持节制。结果便是,电影缺乏应有的情感起伏,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始终被隔绝在情绪之外。视觉与氛围虽美,但没有情绪波动的支撑,它们最终只是“美丽的外壳”,无法真正承载爱情的重量。
值得一提的是,观看此片时,我反而因 Lionel 翻出母亲的绣花、镜头切回母亲笑容的瞬间而眼眶湿润。有趣的是,在原版小说中,母亲这个角色几乎不起眼,几乎没有任何详细刻画。由此可见,导演确实在某些细节上花了心思,只是他把情感寄托在了配角身上。如果这些巧思能更多地融入两位主角的交流,也许会让整段爱情故事更具厚度。
当然,这并不是否认导演的用心。影片中仍有不少细节让我心头一颤:枕头里的羽毛、一根鸟的尾羽,以及结尾那最后一卷录音。这些都能瞬间击中观众的情绪。然而遗憾的是,这些细节过于短暂、零散,无法真正支撑起长达两个小时的叙事强度。它们像是点缀般的闪光,而不是贯穿始终的情感脉络。
总体而言,《时光留声》是一部充满诗意和年代感的作品。它的摄影、氛围和细节都在提醒观众:这是一段值得被铭记的爱情。然而,当这些优点无法与人物的情感深度紧密结合时,它最终仍停留在形式之美上。Oliver Hermanus 的选择让影片保持了一种静谧与含蓄,但这种克制也让它失去了更深层次的共鸣力,尽管藏匿了许多的细节,但这样的技巧更适合用在值得品味多次的快节奏影片中,因为他们在剧情深度上做了取舍,可以让观众观察更多角色外的东西,而不是这样娓娓道来的满叙事故事片中。对我来说,《时光留声》是一部“美则美矣,却未能完全打动人心”的电影。它像是一封写得优美的情书,却没有足够炽烈的感情去点燃读者的心,对比原作,差了一点火候。
“1919年10月20日——是我和大卫在车站告别一个月后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