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破铜烂铁搭建的小楼,一群日夜胆战心惊的“黑户”,《富都青年》的故事就发生在此。它对准了马来西亚严重却又不受重视的“非法外劳”问题,也展现了以阿邦和阿迪兄弟为代表的无身份者底层的悲惨生活,令人唏嘘。

作为帮助非法外劳的社工佳恩,在这对兄弟灰暗无光的生活中也带来了一抹亮色:帮助他们找到了阿迪的生父,让他有资格得到那张“蓝色卡片”,可转折也从此开始。

阿迪不愿面见那个幼年时狠心抛弃自己的生父,在争执之中放弃了思考,选择对佳恩推搡、撕扯,最终导致惨剧发生。

...

许多观众也就此愤怒,怒而差评:佳恩是全片的希望所在!作为底层人民的阿迪不但不感恩反而死要面子导致了佳恩死亡!这个世界还有没有天理?!

在电影之中,我们常常以上帝视角观看故事全貌,以“绝对正确”的英雄思维去思考事情应有的发展与处理,却常常忘记其实我们和他们一样只是一个人,只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会被情绪左右的人。

如果冷静下来,我们在这个时候可以思考的是:佳恩的帮助,是否成为了阿迪的某一种枷锁?

她说:“我找到半死啊,你跟我讲你不要?”

她说:“只是叫你拿IC罢了,又不是叫你认他。”

代表“希望”的佳恩,出生在优渥的家庭,哥哥是爱护她的医生。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她,只是一个心地善良,也真诚勇敢的女孩。我们都会不由自主爱她,站在她的角度想问题,而忘记了在底层东躲西藏地长大,一心只有哥哥一个家人的阿迪,他也有自己的骄傲与倔强。那个在他还小的时候就狠心抛弃他的爸爸,对他的心造成了多大的伤害与阴影。

往往热心帮助他人的一方,都会因为自己的无私奉献而自我感动,认为自己是在为他人着想,拼尽全力付出,做她认为对的事,别人就应该感激不尽,照单全收。可现实不总是如此,对于那位受帮助的人,如果他还没做好准备,这一份真诚的热心,恐怕就会成为他可怕又痛苦的负担。

佳恩在“帮助他人”,她也在“做对的事”,在她的世界里,这就是正确的,也是应该的。但与此同时,她却忘了阿迪是否也认为这是必需的?忘了身世悲惨的阿迪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去撕开那块已经溃烂的伤口?

...

事实总是无奈的,阿迪无法面对那个埋藏心底多年的阴影,这也造成了他情绪压过理智,对佳恩实施暴力而导致佳恩死亡的惨剧。

而阿迪的失控也相当合理,对于没有身份、没有家人,没有接受过教育、社会化程度也不高的这些可怜的“外劳人员”,他们的一生往往凭借着“本能”生存,当巨大的冲击袭来,情绪一定会高过理智,从而放大悲剧发生的可能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将自己已知的事情加以认知,最终形成我们所认为的“对的事情”,并如同佳恩一般,无意识地将其强加给身边的人,而常常忘记了他人与我们的不同。这也是观众会因为佳恩之死给电影怒打差评的原因——站在我们的角度,我们都认为佳恩是对的,所以她不应该惨死。仔细去想想,其实不应该是这样的因果关系。电影是讲述生命的故事,而在现实之中,好人不一定长命,坏人也可能遗臭万年。

我们在观看电影的时候,是否应该因为情节不按我们所希望的来,或者因为这样的安排令我们失望和愤怒就但凭情绪来评判电影的好坏?电影里的佳恩是无辜的,编剧和导演让无辜之人死亡,所以这个电影不行?

并非如此。电影讲述着生命的真实与不公,观看电影的我们,总是对世界怀着一丝希望,对此心有不甘,渴望“好人一定会有好报”的传统价值观叙事,不想看到这样的结局从而收到情感伤害,于是将这种不满直接宣泄在电影本身。

我小时候曾听过一个故事,说以前部队里放露天电影,有个士兵看电影时对影片里的敌人恨之入骨,入戏太深于是将手中的酒瓶砸向幕布。

电影诚然是现实的艺术,我们作为观众诚然需要故事的慰藉,但当自己被虚拟的故事刺痛时,是否能抽身想到——这并不是电影的错误?恰恰是它在扩宽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