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电影是最好的纪录片。
我知道你在那里,对不对?只是隐身了。
我总觉得是一些宿命,一些天选的东西。
譬如我和我的朋友们的相识,我现在的处境,我和电影。
没有提前查过幽灵肖像的内容,最初我定的是百老汇的场,但因为要到九点才能放完,于是幽灵肖像从开启我北影节篇章的电影变成了结束我北影节的电影。
我很庆幸。
当最后导演坐在出租车的后座上看着空空如也的驾驶座说到,我知道你在那里,对不对?
司机说,我在呢。
但导演还是悄悄抓紧了刚系好的安全带。
真可爱。
把鼻子酸酸的我逗笑了。
幽灵肖像总共三个章节,从自己的小家到市中心几经变更迭代的电影院,再到教堂。
导演在第一章用了很多很多重叠的画面,我不知道他怎么做到的,做得那么好,以前的人在下楼,现在的人在上楼,原本大家都有色彩鲜艳的服饰和生动的神态,可只是眨个眼的功夫,都变成透明的了,重叠在一起,分不清,影像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融合在一起。
他放出了自己拍摄的一些片段,非常饱满,让我想到夏天大太阳下汁水撑爆表皮的番茄,又香又艳丽。
还有那只一直在吠的狗,尼科,小狗,我好像到电影结束都还听见你在叫呢,是因为今天周六吗?
我好羡慕导演啊,也羡慕他的孩子,每天家里来来往往很多人,邻居亲朋他们不了解制作电影是怎么样美妙复杂的事情,他们只是觉得新奇,那种纯粹的探寻,是很多观影无数的人或许都缺乏的。
在老去的时光里,随手拿起年轻时拍下的影片,透过那些曾经还是崭新锃亮的防盗窗,他们会想起夏日里的犬吠,探出脑袋看到的潜入邻居家偷煤气的小偷,模拟车祸现场做的玩具车爆破,角度新奇的开枪杀人场景,一切的这些混杂了夏夜闷热的气息蒸腾着衰老干枯的躯体,带来一些新鲜活力的水汽。
我好羡慕啊。
我更羡慕导演从13岁到25岁每周都会去几次市中心的电影院看电影。
我太少这样纯粹快活的时光和这么多数量庞大的好电影。
导演提到了好多好多电影院,好像我拉着我朋友坐下来和他兴奋地聊我喜欢的电影,那些我和导演和演员和角色共鸣过的喜怒哀乐,不在乎别人是不是听得昏昏欲睡,我一人又沉浸到那段旅程中。
可后来我有朋友对我说,你那个时候闪着我为之动容的光芒,尽管我真的不感兴趣。我很喜欢你那样。
导演说的很多电影院我都记不清名字了,它们鼎盛时座无虚席,但很快又成为大多数人的废墟,随着时代的前行,人们开始试图在电影院内开辟一些面积做商场。
而我结束电影走出金泉港时,后面的女孩说,不会吧这破地方这么荒凉,真就只有一个电影院?
我站在北京的阴云下,晦涩一笑。
电影院这一章节特别有意思,有意思的电影院,有意思的人。
一位电影放映员说他在影院放了四个月的《教父》,看得他都要吐了,放《教父》的最后一天他高兴得不得了,因为他可以早点下班了。
可是被问到离去时——
“最后一夜你还会放电影吗?”
“我会用眼泪作钥匙锁上电影院的门。”
这句话也成为了电影放映结束场内灯亮起后,始终留在荧幕上的一句话。
我终究是掩面而泣。
电影是人们消遣的娱乐,是权力移交的见证,是政治斗争的表彰。
但对一些人而言,它是圣地,是教堂,是心灵洗涤之泉。
圣路易斯电影院前身是教堂,他改造时甚至没有撤掉有鸢尾花的彩色玻璃。
后来它又被改造成教堂,连幕布也不曾撤下。
和第一篇章融合在一起的过去和现在的影像一样,教堂和电影院对于导演来说,好像也是等同的。
又一次鼻子酸酸。
那是一种学徒得见“高山仰止”尊容时有的崇敬和畏惧。
而我,连学徒都不是,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山民,战战兢兢地虔诚地信仰着这位山神,这位叫“电影”的山神。
它消失了,如同幽灵一样,但它永远有模糊的不容忽视的影子存在于我的生活底片中。幽灵的特点就是,你知道它存在,不容否定,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回来,什么时候出现,你只知道,它一定会回来,它一定会出现,这也是没有人能否认的。
电影就是这样。
电影真好。
我爱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