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影片,我分两次看完的。看不下去,哭的让人从心里不自觉的涌出巨大的悲伤。当时的拍摄条件和后期技术确实有限,放在现在看,却不觉得影片陈旧,反而会更有代入感,画面真实且惊心动魄。全片大量使用平行蒙太奇、连续蒙太奇、交叉蒙太奇等手法,使环境和人物更好的融合在一起、使整个时间线清晰紧凑、使情节冲突更加具有戏剧性。场景的切换没有过多修饰,使用了最常见的转景方式,反而让整个故事更加真实,而且和巨大的情节冲突做出对比,显得整部影片更加悲凉。影片的景别以中景和特写为主。中景来突出某个镜头下表现的时代里,人物整体的情绪,特写镜头主要突出人物的情感,人物内心的变化,刻画主体细节。两种景别,让观众代入感更强。影片的空镜头也是很大的亮点。开头的深巷,老父亲的照片等,每一个镜头都对后面的剧情做了不同的暗示,但是都突出了人物的悲凉。背景音乐也恰到好处,用传统音乐的音乐情绪调动着每一个冲突点,很大程度上的增强了感情,渲染了气氛,甚至为以后的剧情做铺垫。就比如影片开始,街道的整个气氛,画面是奢靡的,背景音乐确是紧张的,这就为之后龙二的阴谋做了渲染。人声背景音乐更多的是和时代进行贴合,比如凤霞二喜结婚的时候,全场一起唱歌的场面,人声bgm更加有代入感,更加真实,也把当时的时代赤裸裸展现出来。整个故事,我觉得皮影戏,是整部影片的线索。福贵第一次唱皮影戏,是在他的“少爷”时期,玩儿的痛快,过的潇洒,开口的表情语调包括唱的内容,都明白的昭告天下,他是个不学无术的少爷。第二次唱,是在败光家底,妻离子散后为谋生唱的,内容和第一次唱的一样,但是少了一分狂放不羁,也是笑着的,但是多了一分自己挣钱的自信。三唱,是在归入红色队伍里唱的,此时,暗示了未来可能出现的转机,预示着也许会出现的光明。之后每一次唱,都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暗示了福贵不同的结局。全片的冲突发生,没有靠剧情的冗长铺垫,而正是靠不同情景的皮影戏、次要人物的一两句语言做暗示。皮影戏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也出现不同的命运。逃亡时差点儿被扔,收铁差点儿被拆,后来差点儿被烧。直到后来,皮影戏没了,箱子用来装小鸡。小小的箱子都命运多舛,何况是人。这就要说影片的剧情了。如名字一样,全片中心,就是活着。福贵活着,家珍也活着。可他们活着,却辛苦到极点。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漫长的三十年在历史书上寥寥几笔,在影片中更是短为两小时,可这是福贵家珍悲剧的一生。开始是福贵赌光家产,后来老人去世。福贵被逃亡的人抓去,凤霞高烧变哑,失去有庆,凤霞大出血去世。任何一件事情放在如今,对家庭已经是巨大的打击,而家珍福贵全片没说过一个苦字,却处处苦的让人心疼。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一定要有人牺牲,而家珍福贵就是为时代而牺牲的代表。全片还有一个冲突,就是福贵一家和春生。福贵和春生是生死之交的兄弟,春生一路从小民众晋升到区长,后来撞死有庆,再后来落魄,妻子自尽。福贵一家对春生的感情也是复杂的,也是纠结的。春生又何尝不想好好活着。凤霞没了以后,福贵说的最多的就是“如果当初不让有庆去学校就好啦”,“如果当初不给王教授吃那么多馒头还喝水就好了”。福贵通过个人错误承担的方式,最终和残酷的命运和解了。影片的最后,运用了隐喻蒙太奇的手法,馒头说姥爷的车放歪了,福贵再放正,暗示着福贵一家可能要走上正轨。福贵对馒头说“鸡长大变成鹅,鹅长大变成羊,羊再变成牛,馒头将来不骑牛,坐火车坐飞机”也暗示着今后的时代发展将步入正轨。同时,这句话也和前面福贵对有庆说的场景想呼应,有庆没等到鸡变成鹅,而馒头将来要坐飞机,通过这种对比也说明,黑暗的时代终究要过去了,福贵一家也不会再成为时代的牺牲品。当然,一部好的影片,演员的精彩呈现也是非常重要的。巩俐老师少奶奶时的端庄,年老的佝偻,通过形体变化和语言变化,将一个没文化但有思想、有主见但以老公为依赖的农村妇女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几场情绪崩溃的戏也爆发很强,很有感染力。葛优老师通过眼神,将福贵的情感心态变化演绎的也非常到位,感情戏时,眼神里就会流露出强烈的悲情。当然,和原著比,电影还是有所改动的,但是几处改动对于影片来说恰到好处,不会让观众大起大落,而是平稳的感受主人公的悲惨。这种观影情绪更有价值。我个人认为,这是一部成功的影片。值得反复观看和深入思考。
《活着》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