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完前段时间比较热门的日本电影《花束般的恋爱》,多少人为男女主人公最后的分手感到可惜,明明一开始是多么合拍,兴趣爱好如何吻合的灵魂伴侣,最后却分道扬镳。

说实话,我一点不觉得可惜,正如电影名字一样,描述的是“花束般的恋爱”,是一个过程,而不是“花束般的爱情”,从标题就能预知到,这将是一段回忆,回忆两个人曾经拥有过的花一般的恋爱,多么美好、舒适,但也预示着结果:花始终会凋谢枯萎,这种恋爱注定是短暂的,最终能不能转化为爱情,婚姻,能不能走下去,单纯依靠这种懵懂美好的恋爱,远远不够。

都说学生时代的恋爱是美好的,纯粹的,没有沾上社会的功利,没有被世俗观念所污染,是如此的让人向往,但却又是如何的“稚嫩”。

因为不懂得什么是爱,也不懂得如何去爱一个人,这样的恋爱其结果可想而知,注定无疾而终,成为记忆中尘封的回忆,偶尔被怀念是这种恋爱的宿命。

在马尔克斯的经典爱情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里,有一段富家千金爱上穷小子的故事,甚至想要私奔,但后面女主被父母带去外边看世界,环游世界后发现,自己并没有那么爱男主了,甚至觉得当初自己那么疯狂甚至想要私奔,是多么的幼稚。

我认为,这才是更符合现实的爱情故事。年轻时候见识少,什么也不懂的年代,还带有一些反叛性格。在没人理解的岁月里,忽然遇到一个和自己相似的人,同样的特立独行,性格孤僻,拥有一样的爱好,喜欢同一个作家,连书单都一摸一样,种种巧合让两个人的感情瞬间升温,被谓之“缘分”。

但实际上,这样的恋爱,看似美好,是灵魂伴侣,是知己,实际上不堪一击,经不起考验。

因为恋爱的起源是两个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是如此的契合,如此的“完美”,甚至为了制造这样的“完美”,两个人会刻意隐瞒自己的真实需求,去迎合对方,正如小麦并没有那么喜欢木乃伊,而小绢对天然气储罐也并不感兴趣,但是彼此却不敢直说,生怕破坏了这种完美的契合度。

说到底,他们都是在扮演着“完美情侣”的角色,却从未真实地表露自己的需求,和了解对方的需求。

为什么他们不敢呢?因为他们本身都是不成熟的,都有着自己的性格缺陷,不被身边人所理解,只愿意呆在自己的世界里。忽然有一天,发现有一个转性版的自己,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起对抗这个世俗的社会,互相抱团取暖。

越是寻找彼此的“相似点”“契合点”来加强感情,就越会陷入这种圈套了,为了“同而同”,万一不同,就是背叛!会让对方失落。

本质上,他们爱上的不是对方,而是幻想中的对方,幻想中和自己一模一样,喜欢同样的作家和书本,兴趣爱好一致的另一半,恋爱感受,全靠脑补。

而这,正是所有学生时代恋爱关系中最危险的关键。

你可以因为对方长得帅,性格好,有才华,有钱甚至家成绩好等等原因喜欢对方,被对方吸引。但仅仅因为彼此喜欢的东西一致,追求所谓的“精神契合”而恋爱的,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幼稚不成熟的,这种恋爱是虚无缥缈的,所谓的“有缘”也是无厘头的。

你喜欢的“有缘”,不过是以为是巧合的惊喜和意外,同样的,当你们出现矛盾,你也同样会因为另一个人的“巧合”而爱上另一个人,小麦和小绢的感情,不堪一击。

当然,现实中也有很多人一开始因为同一本书,因为喜欢同一个名人而认识,但前提是后期他们能够通过进一步的沟通和了解,建立更深层次的链接,例如自己缺爱,对方很暖;你家里环境不好,对方有钱且对你大方;你不会的东西对方很擅长,让你很崇拜。

在这样的背景下,双方对彼此有了需求,产生了互补的关系,你们两个人在一起,才是一个“整体”,缺少了就不完整了,这样的人,才叫做另一半,才会产生爱情。

而爱情,其实并没有那么玄乎其玄,人其实往往更容易爱上对方的闪光点,而这个闪光点恰恰是自己缺乏的,才显得特别神秘,特别吸引。

而在小麦和小绢的爱情里,我没有看到这一点,直白的说,他们两个人喜欢对方并不是对方有什么闪光点,而是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他们分别爱上的都是对方身上的自己,而那些他们完全不同的地方,却被刻意忽略,彼此都没有尝试去发现对方和自己不一样的优点。

他们不是爱对方,而是爱上了自己幻想中的对方,爱上了另一个“自己”。

这是他们的爱情基础,所以当小麦进入社会被毒打后,发生了变化,想要努力赚钱养家,而小绢没有改变,所以不理解,依旧沉浸在想要一起看彼此都喜欢的电影,玩一样喜欢的游戏,看曾经都喜欢的书。

当小麦没办法陪她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小绢发现小麦身上的“自己”消失了,爱就消失了。而小麦的转变无可厚非,毕竟男人要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压力更大,思想逐渐成熟起来,看的书也功利起来,都是如何成功赚钱的。

两个人的生活步伐不一样了,一个在原地踏步,沉浸在过去,一个在往前走。如果他们能够好好沟通,问题其实也不大,但他们都太相似了,不懂沟通不会交流,不说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导致裂缝越来越大,最后一别两宽。

我在想,他们一开始就追求各种“巧合”“相似”“一拍即合”,说不定是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两个相似的人,不用沟通都能明白对方的想法,因为你们是一类人,追求的是那种文艺青年的“心有灵犀”,“不言而喻”。

但很多感情,都死于“缺乏沟通和了解”,这是感情能否持续的关键。

无论你们性格同不同,步伐是否一致,观念差异有多大,其实这些都可以通过沟通寻找到办法,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平衡点,但这个前提是双方都很爱对方,不想分手,否则就会选择不沟通不交流,直接分手,再找一个。

现在离婚率那么高,就是因为大家觉得婚姻并没有那么重要,更注重个人的感受和需求,合就在一起,不合就分。就像换东西一样,第一时间想的不是去修补弥补,而是直接扔掉换一个。

其实根本原因就是双方对对方的需求并没有那么大,换一个甚至没有了也影响不大,所以才不屑于沟通交流,不屑于迁就妥协。

这也是因为为什么会说,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可以用很多套,不合适可以换,但是手足亲情不可取代,无论你和父母、兄弟多么不同,永远也无法割舍,反而是两个人的爱情,更难以持久,因为可替代性太大,可选择的太多。

即便如此,每一个处于青葱岁月的懵懂少男少女,没有不幻想过拥有这样“花束般的恋爱”,无论结果如何,只因曾经美好过,足以丰富人生。

花束般的恋爱,也正是短暂的美好,才更让人意难平,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