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由那些杀死英雄的人书写的。"
历史主义者从来都是矛盾的,人对历史的信任度取决于他对书写者的辩证程度和对故事的痴迷度,纯粹的历史有时虚伪又迷惑,因为历史总是伴随着英雄的故事,但并非所有的书面英雄都伟大,每个人都有自身趋向的英雄主义。
威廉姆·华莱士身上或许带些典型的美国式英雄主义,但我更趋向认为他是个唤醒者,历史的胜利者不一定都是英雄,但唤醒者身上必然带着英雄色彩。
引用鲁迅先生的话,这是一个主张掀掉屋顶的人,华莱士最后的一声“freedom”,盖过了所有人的“mercy”,在英格兰的阴暗统治下撬开一扇窗,使得曙光透进被压迫的苏格兰大地。
“不自由,毋宁死”
英雄的成长必然经过多个觉醒阶段,华莱士的觉醒,应该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年幼被缢死者所吓,再经受父亲、兄长的死亡打击,这在他内心埋下反叛与仇恨的根苗,也是苏格兰人对英格兰统治者的仇恨缩影。
第二个阶段是成年后回到村子,岁月似乎磨平了他的仇恨,使他成为一名渴望和平的青年,他只希望跟心爱的女子组建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务农教子,平淡过一生。
但英格兰的残暴统治使他的幻想破灭,妻子的死使他明白,他的悲剧并非偶发,如果不奋起反抗,暴政的施压将落到每一个苏格兰人身上,在这一刻,他内心的仇恨被点燃,为自由而战的斗志开始昂扬。
前面两个阶段是个共性的觉醒期,他发生在每一名苏格兰人身上,也是华莱士起义后一呼百应的原因。
但即便他勇猛精进,一呼百应,依旧无法忽略他的身份——平民。
因此他势单力薄,没有补给,没有后勤,只能一往无前,寻求盟友,授衔。
这就决定了,他是个起义者、先锋者、唤醒者,却不是一名统治者,每一场战斗,他都身先士卒,站在冲锋的第一线,他能成为将领,却无法成为统治者,无法将苏格兰的力量拧成一股绳,以此对抗英格兰的大批军队。
此时,他感受到苏格兰真正的领导者,第17代伯爵罗伯特·布鲁斯身上的反抗意识,也明白只有布鲁斯才有唤醒苏格兰的力量。
在与布鲁斯的结盟后,他经历了第三次的觉醒——背叛,来自统治阶级的背叛。
这令他感到绝望,眼泛热泪,开始质疑自己长久以往的努力:连苏格兰的国王都放弃了反抗,放弃了自己的权力,放弃身为国王自由的尊严,那么他所有的抗争,还能得到什么支持,还有什么意义?
同时,他感受到苏格兰贵族的懦弱、腐朽、自私、狭隘,开始明白真正的革命并不单单是扬起长矛对抗外部的铁骑,更需要重锤敲响己方的警钟,唤醒人民的意识。
于是他单枪匹马,闯入重重包围,扬起巨锤,击碎背叛者的脑袋,试图击碎腐朽的苏格兰贵族统治。
此时,他已经从一名普通的起义英雄转变成内外俱怕的索命镰刀了,他的存在,不仅令英格兰为之困扰,连苏格兰统治者都为之恐惧,也令罗伯特·布鲁斯开始剖析自我,抗争意识愈发强烈。
临死之际,华莱士经历了他最后阶段的觉醒,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他是一名唤醒者,他的存在乃至死亡,都应该唤醒所有苏格兰人民对自由的渴望,唤醒他们抗争暴政的勇者之心。
于是,他拒绝安乐死,宁愿遭受酷刑,在弥留之际竭尽全力喊出:“Freedom.”
生活从来不缺好的故事,只是缺少将故事渲染成艺术作品的人,《勇敢的心》之所以成为经典,镜头、背景、历史、音乐、人物等缺一不可。
它融汇了很多历史故事的元素:个人成长、战略计谋、长情英雄、政治骗局、阴谋诡计、迫害与复仇等等,观影的过程会闪出很多历史人物色彩。
仅从战争故事题材出发的话,中国历史故事不乏更具英雄色彩的人物,只是缺少优秀的编剧与导演将之搬到大荧幕而已。
ps:我太希望《三国最风流》继续更新了,真的是架空历史作品中我的最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