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满意足地看完《九重紫》大结局了。

优秀的古言作品讲究用词含蓄、古韵悠长,洞察人生无常、宿命轮回,彰显经世智慧、佛学意境。对电视剧,我们往往要求它轻快通俗,一旦基调定得太僵,就会陷入观众缘受限的境地。如果将情爱作为故事的外壳,又想于内凝练并升华中华传统文化,就非常考验作者、编剧、导演的功力。就比如台词,不能太佶屈聱牙,但也不能总用大白话,再比如剧情推进,平铺直叙很呆,最好是在剪辑上玩点花样,适当加入意识流就更好了。

《九重紫》正是具有很强的文化张力,展现出丰富的文化沉淀,囊括了昆曲、诗词、针灸、皮影戏、傩戏面具、传统节日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量引用诗经尚书、张九龄温庭筠李商隐白居易等人的诗句,显得逼格很高,但也不是在装逼,而是恰到好处地推进情节、表达情感。很喜欢这种藏而不露的情节,比如宋墨在窦昭被挟持的时候暗示她,来年吊一曲《楼台会》,点出“英台并非女儿身,缘何身上有环痕”,正是要射耳环制敌的意思,真是十分巧妙。本科期间曾做过和昆曲有关的科研项目,因此了解《罗衫记》和《千忠戮》,前者是男女主初次会面,狐面谜灯,互为因果;后者是全剧开篇,以明初靖难之役为主题,和佞臣持刀(第一世的男主)贵胄自刎的凄惨景象相映衬,质感拉满。

《昭世录》类似于重生世界的话本,在人物判词上下了功夫。记得第一次接触到 “判词” 这个概念是红楼梦,也包括 “表字” ,当时对于“颦颦” 就感到很震撼。一语双关是汉语独特的魅力。“银刀直斩青天上,乌尽弓藏满头霜。鸣镝饮血空余恨,难雪冤仇起萧墙”,这是宋墨的判词。表字也很有的说,宋墨字砚堂, 窦昭字寿姑,窦昭和眼线联络总是用砸开砚台取纸条的方式,我认为这是隐喻,碎砚则见光,见光则寿也。墨通气血,筋骨重塑,胸点沟壑,天理昭然。仙品!

导演是拍摄短剧出身,基本没有废话,整体节奏很快,争分夺秒地留下每个角色的人生镜头,甚至在屋檐下躲雨的肥肥的麻雀都很有氛围感。雨和雪是《九重紫》中最多出现的空镜素材,转场的设计也很有意蕴,这是完全写不完的。光影也很有讲究,十分雅致!用镜头传达语言,有种不把观众当成傻瓜的留白美。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栖霞重现藏画场景,屋外大雪纷飞,屋内鹅毛飘零,主仆一门之隔。

其他印象深刻的画面:【太子赴死】【窦明扑蝶】【素兰拔刀】【邬阁老爷孙争执】【宋墨窦昭隔空牵手】【雨夜托孤】【窦明死的时候她妈妈正在杀人她老公在喝酒的三重画面交叠】【年轻的舅舅和小宋墨回忆穿插交错】等。每次看到小宋墨就很好哭,昔日顽皮的稚童已经成长为国之股肱,而成边的大帅已经化作一杯黄土。

配角的故事线也都很有意思,比如窦老五和长公主的故事,死前弓箭阵相护,逾矩的拥抱和意味悠长的告别。再比如死前替丈夫解除毒誓的窦明,一生在惶恐和期待中苦苦挣扎,肩不能扛的丈夫却在她死后,于悲戚的黄粱一梦中溘然长逝。比如对丈夫失望的万皇后,在渴望权力的图谋中,虽然戕害无辜百姓官员,但也展现出反抗三纲五常和父权压迫的勇气。能感受到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行事逻辑和性格特征,但是最后又完成了是非对错的统一,能够自圆其说。

虽然权谋部分有些单薄,反转没有那么经得起推敲,但是整体来看瑕不掩瑜,不必苛责!这其实已经很不错了好吧!打低分的我认为还是太坏了,导演真的很真诚很用心了,才华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宋翰我就不说了,我不太喜欢这个奸生子,我对苗安素的奇怪行为也表示不解,不喜欢这对强制爱交错爱。可能是因为宋翰差点帅气,那么苗安素的网红妆也比较出戏。由此可见我是个庸俗的颜控,真是不好意思。男女主蛮好看的。

李昀锐与宋墨角色的契合度极高,他的气质很特别,有书生的温润,还有将军的体魄,智者的沉敏,当年袁善见我就很欣赏。孟子义也很会演,演出非常聪明的样子(平时是可可爱爱的娇憨样子)我看过她演的雷纯和梅超风,都很令人惊艳。演技的话孟子义更好,但是李昀锐微表情的设计是很不错的,大开大合的情绪戏可以再磨练磨练。

孟子义和李昀锐是牡丹与翠竹,相得益彰,二人的气场分别在美玉和利刃之间自如切换。很配,请求二搭,如果二人能结婚就更好了!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