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东北印象:
双雪涛和他的小说,电影《钢的琴》;
那些从东北南赴柳州的中学老师(细数我的老师中就有过四五位),他们的融入异乡,他们的乡音留痕;
历史中 属于昨天的老工业基地之辉煌,地理中的 重工业没落、商品农业
和沃沃黑土;
小时候和爸妈一起看的东北话小品...
如今再增添一块碎片——《漫长的季节》。
它们自带幽默和萧索,静静躺在我这个“外人”的脑海里。
四散的东北人,他们是如何地思念家乡?
于我,思乡在更多时候模糊为一种在心口难开的氛围,一种记忆的纯化,一种无关身处何处(哪怕身就在家乡)的迷茫和忧郁。思乡是穿过任何人对它的嫌弃和冷落,想去抱抱它帮帮它的愿望。
奔赴远方的大学,从此故乡只有冬夏再无春秋。
我会落叶归根吗?还是就此如蒲公英般飞散?我不清楚,我不敢肯定。
∥淤血的现实,绵长的疼痛,人情社会的反噬,压抑下的异化和扭曲,几乎让人窒息的一幕幕。
就算是“杀人报仇”“哑巴干架”等等所谓爽点,也只爽在单独的剪辑里。放在整部剧里,我只会忍不住想他们从前究竟吃了怎样的苦,后来又会不会好。
总之,对我来说,这部剧带来的整体感觉并不是“通”,而是“堵”。它不允许你概括主旨,不允许你确信自己找到了出路和答案。它默默把无限趋近于现实的一大串人物和事件推到你面前,正叙的倒叙的插叙的。
同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各自有各自的压抑。剧中人有他们各自的,你也有你自己的,我也一样。
而即便如此,你仍会忍不住看完这部制作精良的剧集,默默承受下这一切,接受来自现实的暗示。仿佛用十多个小时替剧中的每个人活完一生。那感觉当然相当累。所以建议在时间和精力比较充足的时候看,共情能力强而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人谨慎观看。
这种“情不自禁”的承受是属于所有普通人对整个社会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我不断从隐痛中嚼出对未来的担忧和焦虑。同时,一个愿望直冲脑门:希望世界上每个人从诞生起就是被浸润在爱里的,这样就不会生小恶,不会生大恶,更不会有恶的同流合污和多米诺效应。
我也是第一次这么强烈地认为,“有了黑暗才凸显出光明的伟大”“有恶才有善的珍贵”这种说法都是唬人的鬼话。“伟大”和“珍贵”在 真善美本身 面前有什么可重要的呢?我想要的就是绝对真善美的世界啊,就是的。
∥大浪淘沙后发现值得庆幸的爱与诗——它们劫后余生,不远万里来拯救我们的生活,哪怕仅仅是偶尔现身。当它们现身时,我们可要好好抓住,牢牢记住那种幸福,这不是陶冶情操,这是保护生活和生命。
∥配的bgm很好,华语老歌、摇滚、电子...特别是一些后摇,和这剧非常贴。
很散很杂的观后感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反)哲学影像实践
/For me it is as if I am being burnt by a freezing wind.在你眼里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吗?当你说“我很痛苦”,当你说“地球围着太阳转”,你是如何看到的?......对我来说,行走在 ...
「正如所有情人和悲者,我也是诗人。」
诗人之诗性极繁,便无限接近于极简。简到一个多小时的电影可压缩,简到一词“疯子”可代名,简到烂俗的既定的标签可概括,简到依法判刑而后出狱结婚生子(对应「二重堕落」:沦为诗人,后而涤净为非诗人)。疯狂、堕落的诗人,回归庸常、无聊的诗人, ...
当我们谈论美
#《天鹅绒金矿》:当我们谈论美属于 滚人/性开放者 的亢奋之夜。对摇滚的爱好确实能达到某种宗教狂喜的效果。开头谈及王尔德,还以为自己点错电影。其实越看下去,电影的核心便越明朗了:唯美及其失落。(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唯美主义者王尔德的元素 ...
戈达的爱 及 而我应该是谁
「LET IT FLY.」我所见最动人之处莫过于戈达的爱。让爱情、友情、亲情都显得词不达意的爱。莉莉有她在身边是多么幸运。戈达的存在最大程度弱化了本来常在同类电影中突出的现实残忍无情的部分,她让这部电影更加关注到莉莉对自我的怀疑、探 ...
失望!唯爱Sebastian和本喵...
我就是Sebastian毒唯...某些瞬间我觉得我就是他他就是我。剧版没看完,觉得太长了,先来看看电影版,然后是意想不到的失望...电影情节零碎,平均用力,就好像把原本完整立体的故事拆解成细小均一的零件,然后硬把他们塞进两小时容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