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杨金山坦然接受自己的生理缺陷,不一次次给自己的妻子以非人的施暴和折磨;如果杨金山对自己的"侄子"杨天白不那么吝啬,慷慨一些(过与不及都是恶),不至于让杨天白年近四十还不谈婚论嫁,也许后面的悲剧就不会发生。导演在杨金山这一角色刻画上几乎呈现了十足的恶,我们作为观众看杨,几乎未发现这个人身上呈现什么善意。至于多年前收养杨天青,不知是怜恤他孤苦,还是为了多一个不要钱的劳力。我希望是前者。因为这样人物的塑造会更加立体丰满,对人性的探索也更加合理。
菊豆显然是悲剧的化身。被买来,被虐待,为了求生,与杨天青私通,生下杨天白。你在她身上会看到一位旧社会不幸的女性所遭遇的真实的不幸。她为了求生,牺牲道德。这折射了她的价值观:生命>道德。最终的结局,菊豆也没有善终。她的男人落水死了,孩子毁灭了他的男人,而她在一场大火中了却残生。我想了想,如果是国外的作品,也许会呈现"忏悔"的元素,而在"忏悔"中就会产生救赎或重生。这部作品没有,这部作品只做到了呈现,任悲剧一代代轮回,缺乏超越的视角。因此让人很压抑!我总算找到原因了!在苦难中,如果没有超越的存在,那只会演变为轮回,而不存在任何"真实的盼望"!
杨天青,这个男人,显然是比较怯懦的。他身上,缺乏勇气,所以他没办法保护好自己的女人。这好像也代表了一部分的中国男性群体。看着这个人是善良的,忠厚老实的,但同时也是软弱的,缺乏担当的。勇敢,并不一定意味着对抗,但它应该承担责任,承担自己犯下的"罪"所带来的后果,并有所赎罪的行为,比如保护好自己的女人孩子以及组建的小家。这里也反映了中国文化是缺乏"罪"感文化的,但是中国文化是有"耻"感文化的。不管是菊豆,还是杨天青,即或杨天白,他们都有强烈的羞耻心。我想到了大卫,大卫就做的很好。他为自己的罪忧伤忏悔,但是当他和乌利亚的妻子私通生下的孩子去世后,他得着了释放,于是善待妻子及之后的孩子所罗门。他在为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负责。也正是因为有一位超越的存在,因为大卫及大卫之家都真实地经历了恩典的临到,而不是彻底的毁灭。
好的作品呈现的都是有关道德的张力。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是,许地山的《春桃》也是,《菊豆》亦如此。这个世界能以存在,一定是有上帝借道德为准绳来施展膀臂的。我们都相信上帝是赏善罚恶的,我们也相信好人会有善终会是普遍的准则。我们会有关于"神义论"的困惑,正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对道德的笃信与期待。
所以从结局与立意的角度看这部影片是成功的。因为不道德至终走向了毁灭。有一位豆友的观点很好,他说"杨天白"代表了道德裁判的角色。我很认同。
可是,电影中这个道德裁判的化身是冷血的。他完全不同于我们的上帝。我们的上帝是超越的,他在每次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总会带领我们走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他会在逢道德困境时提醒我们以坚守不要轻易犯罪;他会在我们跌倒犯罪时引导我们真诚地忧伤悔罪,借着我们的悔罪更新我们的生命,给我们开出路,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转机和祝福。
这是我的思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