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我每年夏天都在这游泳,有一天我就想一直游,然后我发现自己已经进入一个海流了。我就知道我不能挣扎,只能跟着海流走,一直到了四十里外的那个地方,我才爬上岸,然后赤脚沿着海岸走回来。天快亮了。”
——余华
八个字的片名已经完成了对影片主题与情绪的高度凝炼——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纪录片用简单几笔的静态结构,描摹了那一代国人在时代浪潮下挣扎向前的生命状态。海水变蓝的那一天究竟会不会来?会何时来?根据自我认知和所处环境可能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而电影所呈现出的更像是一个带有理想色彩、执著不悔的念想,是人们被海流推着一步步向前走的时候依存的告慰和思考。
影片从第一位作家马烽讲到第四位作家梁鸿,再到梁鸿的儿子——人大附中,爱好物理,喜欢游戏。镜头带到时脖子上总挂着一副BOSS耳机,乡音早已忘却也无意重新拾起。其实当镜头推进到梁鸿儿子的时候,这部由四个作家十八个章节组成的记录片电影已经产生了间离效果。
梁鸿的儿子作为上一辈亲历者的直接后代,是故事中接受采访的一方,他在影片中的角色似乎是讲述者和参与者。但事实上当他为了这段人为促成的访谈而久违地回到家乡,坐在小溪旁的碎石处生涩地开口时,就已经和荧幕前的观众无异了。这一刻的他不再是故事的陈述者,而是同观众一样的倾听者。即使故事的主角之一就是他的母亲,但一层厚厚的障壁已经隔开了时空和情感的共鸣。或许如他自己所说,他还小,尚无法理解“特别长的时间能对事物造成什么影响”。而这一段落被作为影片倒数第二个章节,标题为“儿子”。这是导演精妙的设计,是全片情绪的一个时空延续,也是影片和观众正式建立联系从而“回到现实”的衔接。
最后一幕即第十八个章节,名为“游泳”。镜头回到余华一人在夜幕下的海边行走,浪潮反复冲刷着石岸,一次次翻卷散去。余华的自述最终落脚在电影标题: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一段声画的L-cut处理延宕了数秒海浪声,随后,贯穿全片重要时刻的片尾曲《Time To Say Goodbye》缓缓响起......
‘木鱼水心’曾在电影《山河故人》的影评中这样写到:“贾樟柯通过描写普通人在岁月长河中的变与不变,折射出了不同时代每一个人内心深层的潜意识和文明模因的流转特性。” 回到本片中,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找到从《小武》、《三峡好人》、《山河故人》等过去的作品中一路延伸至今的,属于贾樟柯的气质和烙印。这部记录片电影既是一个全程以摄影机视角呈现的二元式访谈,同时也是倾听者对亲历者的跨时代记述。贾樟柯选取了几个文学界叠代递进的代表性人物作为叙述者。他们的个人故事和成长历程放到一代人的宏观视角下可能并非带有很大的普遍性,但这也是导演在有意寻找一群虽牢桎于岁月,目光依旧向前的人,在自我意识觉醒与集体主义束革的矛盾中勇敢取舍和艰苦挣扎的故事。
“在我小的时候,看着大海是黄色的,但是课本上的海是蓝色的。有一天我就想一直游,我想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