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三个人的画面,过头的复古色调,让我不经怀疑:是什么韩版燃冬或者其他三角狗血剧情。紧接着24年前男女主因为女主全家移民加拿大而分开的故事,两个12岁的少年少女,一路沉默着回家,最后走到了分岔路口的长镜头让我慢慢沉下来。
算是常被拍摄的电影主题:移民、身份认同此类,并没有太多新意或者说新的角度。所以整个故事当我看完三分之二时在我心里还是个三个星的电影。但从男主打算去纽约找女主,从娜英和犹太人老公亚瑟的对话开始,我才感受到这部电影的魅力。
亚瑟:你知道你说梦话的时候用的都是韩语吗?这代表着你心里永远有块地方是我抵达不了的。而娜英说自己并不知道。这点出了娜英最内心深处的向往,可能连自己也不知道,抑或是假装不知道。
亚瑟:你对我而言是非常绚烂的存在,但是不知道对你而言我是否也同样重要。你移民的终点是我,你觉得这样好吗?娜英:这是生活。现实就是你在我身边。不要忽略我爱你这个前提条件。这段对话很触动我,导演没有把亚瑟刻画成一个很可恶愚蠢的白人形象,给了他一个作家的身份,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娜英和亚瑟是灵魂共鸣的,亚瑟至少在故事发展到的那一刻依然是纯粹地爱着娜英的。虽然娜英在他面前只有诺拉的部分。但她愿意把海成的到来坦荡地和丈夫诉说,也许如海成所言这一世亚瑟才是和娜英有相守缘分的人。
海成来娜英和亚瑟家,三个人一起打照面那里,一个长焦镜头,亚瑟作为前景坐在椅子上心不在焉地刷手机,后镜是娜英带着海成进门。亚瑟其实早就已经听到声音,但是亚瑟还是刷了好几下手机,最终啪地一声把手机丢在坐上,不难感受到人物做了很久的心理建设,演员将亚瑟内心的挣扎表现得非常到位。最终鼓起勇气,和海成说一句:阿尼阿塞呦。完全带入他的爱与挣扎。
最好三个人在酒吧的戏,终于呼应了开端对于画面的猜测,三个人的关系微妙怪异中带着和谐。终于海成说出了这24年里想说的话。肯定了娜英,也肯定来了自己的选择。算是一种自我的合理化。海成:你移民的决定是正确的。你有野心,就是那种要离开的人。而我喜欢的就是这样的你。娜英:现在在你面前的不是那个你记忆中的娜英,但那个娜英的确存在,只不过我把她和你都扔在12岁了。我对这段对话的喜爱远超过后面两个人装作轻松关于前世关系的讨论。这段对话,有一代宗师宫二和叶问最后一次对话:人生无悔都是赌气的话 的那种感觉了。好像是洒脱是释怀,但内在还是有遗憾的。正如亚瑟说的:你年少的青梅竹马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来见你,我有什么立场让你不要去见呢?年少的感情,最真的心,都是一去不回的,所以也是最珍贵的。给过你了,就给不了别人了。
最后的最后,海成回头,一句:娜英啊,时光倒流回了24年前分开的那个傍晚。画面切了到那时的静帧。这个处理很像《旺角卡门》里刘德华中枪的一瞬间,闪回和张曼玉一起的甜蜜画面一样。某时某地某个瞬间,死前或者是一声呼唤,那样奇妙的将脑海里最深处的某个画面闪回。
海成离开,娜英一路沉默的走回家。走到家门口,丈夫亚瑟坐在门口的台阶上等她。看到娜英,亚瑟灭掉烟,起身给了她一个拥抱。娜英在看到亚瑟的一瞬间哭了。她的脆弱可以给他看到。
结尾很触动我,生活就是真实的。或许我们最终都是得不到那时纯粹的自己所喜欢的人的。因为太年轻,因为太脆弱,因为太在乎,因为不够好,但我们终究会等到一个恰好温度的人。岁月迢迢,最终可以长久的爱意怎么不算缘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