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丰富度的文本
听过x的一个说法是文科是“脏”,因为难系统,像藏起一个子去赢的希斯,“诡计”,数学则是反面。这片的底部逻辑则用开灯关灯连接起梦和运算,并让梦最后几乎吞噬了运算。强调潜意识即强调美:穿绿军装的女人在麦地拉手成圈、机械齿轮摩天轮都是圆的,灯塔、奔跑的迷宫等都是柱,一看即懂的梦的解析。
创作是自我暴露,巨大的腐烂海象在后来的那张唱片中得到应验,红色的海水和那出现的两次的鲜红色的门,《红灯记》样本戏和转头流行乐队放到一起,这些是创作者自己流露的压抑。还比较有趣的画面就是那张黑白军装结婚照,男方的脸被台灯遮蔽,一亮一暗。
回到原处,这片没有在追潜意识上失度,一大半因为来到了老中特产集体画面:武斗、会议室(那个俯角、白色茶水杯、红色地毯、整齐的人中山装三七分排列,伴随60年代风格的灯被主角一开一关确认到底是否是梦的镜头);失去蓝色笔记本“传军令,找象人”的集体调度,潜意识脱离了个人,变成庞大的迷人。
另一些抑制方法就是常见的女人作为工具人呵呵,一开头在老宅敲门负责生主角并马上领盒饭的漂亮母亲,两次与主线叙事毫无关系而称主角为“笨蛋”的青梅竹马(很尬)(全片台词总结:“笨蛋”/“要跟女生有身体接触”/“我爱你”“救救我”);把主角从围墙上捉下来并产生了接触的同事,后照顾主角半辈子(第一次房间约会的台词尬);通往梦境路途上背光的很明显借鉴于洛丽塔造型的白裙裸足草坪摇晃西方少女......还有一些忘了,无可厚非勉强可以接受......又让我去想到其实连贯的大历史很难有女人的位置,比如闭目偶然听到张跃然的讲座录播“运动的边缘群体”,提到曾参与一大二大但因后面跟李达分手而在各史册里很少被提及的女性王会悟。就豆瓣有评这部片是“中国人自己的奥本海默”一样,很多时候共情都是自作多情,比如普通人通过这个影片去想象自己是奥本海默/金珍,女人通过这个影片去带入身负国家重任的男人,而不是带入那个十年半夜叫醒天才让他能够记梦,离开时候终于说,我也经常做一个重复的梦关于我和你的好日子巴拉巴,然后“负责跟导演讲述”的金珍前妻老奶奶;长得丑的通过这个影片带入吴彦祖。

补充,朋友认为其和《奥本海默》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国"这个概念在这一部里是预设好的,没有反思,而且希斯作为一个波兰人(犹太?)并且把集体看做是自己周边的一切(语言、俩人……)的人怎么这就战后无缝为美利坚工作了?全片只是在解"观察者会被Ta的观察行为所改变"这句话,新语言,旧语言。

最后,我过半都没认出那是刘浩然,还跟朋友说,他们是哪里找到这样一看数学就很好的人的啊。是因为那个猴王发型的缘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