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恶的距离2》片头那句“没有人该是一座孤岛”,如石子投入城市生活的沉寂湖面,漾开圈圈涟漪,却终究被更广袤的沉寂吞噬。剧中那些惊心动魄的极端冲突,那关于恶的层层剖析,终究是精心编织的戏剧幻境。然而现实的“孤岛”却更如一种无声的围困,不诉诸极端,只由城市里无尽的陌生面孔、各自为营的奔波、擦肩而过的漠然悄然筑成——我们彼此独立,各自漂流于喧嚣的人海。
吴谢宇杀母这样令人窒息的恶行,如深渊般横亘眼前,不由分说地击碎温情脉脉的幻觉。人性最幽暗的角落,确乎存在着难以理解、无法轻易被光照亮的混沌。那深渊般的恶,像一道看不见底的裂痕,割开了我们试图用以理解世界的所有逻辑——原来有些黑暗,根本拒绝被照亮。
可日子毕竟不是戏剧,日常的灰调里,善与恶亦鲜少以纯粹形态显形。我也有过在阳台呆坐的清晨,只是静默地凝视着晾衣绳上晃荡的衣物,感受着灵魂深处那沉重却无名的下坠感。然而当向友人发出那条简短求助的信息,回应却比料想中快了许多:“在家吗?半小时后到。”门铃响时,外面是朋友熟悉的面容,手里拎着温热的粥点,还有她特意绕路买来的一束小花。那花束不大,却异常鲜活,仿佛忽然间在我昏沉的世界里点亮了一盏灯。
生活里这样的微光其实并不稀缺。地铁上,一位疲惫的年轻人为更疲惫的老人悄然起身;深夜便利店,店员默默为常来的加班者多递一根吸管;风雨突至,邻居的伞无声地移过边界……这些微小的援手,不是英雄史诗,却如寒夜里的星火,虽微弱,却足以抵御些微凉意,让孤岛般的处境透进一丝暖风。
当然,更大的拷问仍旧悬垂头顶:我们这庞大、精密又常显冰冷的社会结构,是否真能织就一张足够坚韧的网,兜住每一个无声滑向深渊的灵魂?这疑问太沉重,远非个体微光能轻易回答。
然而,也许“孤岛”的隐喻本身,亦是我们内心困境的一种投射。人并非全然隔绝的岛屿,倒更像是群岛——海平面下,我们原本相连,只是浮出水面的部分看似分离罢了。我们各自漂浮,却又暗中牵连。每次向他人伸出的求助之手,每一次对他人困境的微小留意,都在为那看似隔绝的海面之下,悄悄加固着联结的根基。
我想起常去的那家便利店,深夜灯光下,店员与我之间早已形成一种无言的默契。那默默多递的一根吸管,一句“今天也加班啊”的寒暄,都是城市荒漠里,生命对生命的悄然致意——它不惊天动地,却足以证明:纵然在最疏离的都市,人依然在笨拙地确认彼此的存在。
这微小的确认,正是指引我们穿越人性迷津的微光。它告诉我们,纵然深渊真实存在,但那些点滴的善意与联结,也绝非虚构。孤岛与孤岛之间,海面下其实潜藏着无数暗流,那是我们共有的悲欢,是生命对生命无声却有力的回响——它不承诺解决一切,却足以支撑我们继续跋涉,在彼此确认的存在里,寻得继续前行的勇气。
孤岛与微光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