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了很多的评论
同样有和抗日战争作为类比的
但其实我认为这部电影讨论的更多的是人性的方面
个人认为导演安排这二人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点想要博得腐女的眼球
Koch作为战争中施暴的一方,可以说人性是扭曲的,在那样的大环境下,所有人都有可能被杀戮迷失了自我,将他人的性命视为蝼蚁草芥。
而就是这样的一个施暴者,遇到了一个个子小小的,容易让人产生保护欲的“波斯人”。
Koch对Gilles情感上一个大的转变应该是在Gilles从采石场上回来以后
在此之前,Koch对Gilles一直抱有怀疑的态度,他不信任Gilles,千方百计的想要证明他是否是一个真正的波斯人,直到“面包树”事件的爆发,他下令将Gilles带到采石场,并且让人们有意折磨他。
领他没有想到的是,在Gilles累到崩溃时,Gilles居然说出了只有他们两个人听得懂的"波斯语”,这时候Koch的情感从一开始被欺骗的愤怒,几乎是一瞬间转变为了内疚,他后悔了
也正是这一时刻,Koch和Gilles两个人独处时的地位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Gilles似乎没有那么惧怕Koch了,而Koch与Gilles的相处也带上了一些讨好的意味,Koch不再把Gilles当做一个学习语言的工具,而是当做一个人来看待。
因此,Koch对Gilles的情感产生变化也就不为惊奇了
而随着剧情的发展,两个人所聊的话题进一步的深入,Koch对Gilles讲起了自己的经历,说明Koch已经将他当做和自己很亲近的人来看待了,已经想要和对方分享自己的过去了,已经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在对方身上了,且先不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但至少这个时候的Gilles对于Koch来说,是不同以往的存在了。
再往后的时候,Koch用“波斯语”写了一首小诗,他开始关注Gilles的情绪,他问Gilles为什么生气(原句还是 你还在气我什么?我有点忘了),包括最后想要拍或者搂Gilles肩膀却缩回的手(尤其是这里,让我近乎于感觉Koch已经爱上Gilles了)
所以,我认为Koch对Gilles还是有不一样的情感的,你可以说它是爱,也可以认为它是其他的
其实,军官爱上战犯的情节也不是仅仅波兰语课中有所涉及,在辛德勒的名单中,也存在类似的剧情,只不过在辛德勒中,犹太人是一个女性而已。但是,爱情分性别吗,在那样一个人性扭曲的时代,似乎爱上什么都不为过分,重要的是一个人,是否还有爱人的能力,是否人性已经完全被泯灭。
那Gilles对于Koch呢?
我认为Gilles没有的。Gilles作为一个犹太人,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同胞受辱,屈死,但是自己却无能为力,甚至自身难保。
他每天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了,要记住过去自己教给Koch的单词,还要思考今天要教的单词,还是不是的要应对Koch的突击检查。
他很清楚的知道他与纳粹之间的家仇国恨,也知道Koch在助纣为虐,他痛恨并厌恶着集中营中的一切,同时背负着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如果这个时候他还有心情爱上Koch的话,我只能说是他患上了斯德哥尔摩,再不济就是导演的刻意卖腐了
然而事实上,我认为Gilles对于Koch也没有一点点动心,两个人分道扬镳的时候,Gilles义无反顾的走了,他知道Koch的恶行,并认为这不值得被原谅。
可以不避讳的说,我是一个腐女。但我站在腐女的角度来说,我并不希望两个人在一起,因为这两个人的关系是不对等的,哪怕Koch再深情,也不能掩盖他在二战中所犯下的恶行,也不代表他值得被原谅,哪怕他到最后懂得了爱人,也不代表他值得被他人所爱。
所以我认为,如果Koch真的动情了,那么也可以看作是本片的一大亮点,但并不是从腐女的角度,而是从人性的角度
导演想要探讨的是,一个已经懂得爱人的施暴者,是否值得被原谅,显然,电影的结局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
我们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那2840个遇难者也不会忘记
Ps.这只是我的一些个人的,不成熟的思考和认识,如有不对或者浅薄的地方,万望诸位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