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受到OreoOlymLee发表在异见者的影评启发
剧作的潜能究竟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我目前对电影的认识是:电影的生命是由影像、演员和偶然性带来的,而剧本只是为其提供一个基本的框架。导演和演员应该调动自己的潜意识来拍摄和表演。如盐田明彦提出“潜意识够厚”的演员才是好演员,我也觉得潜意识够厚的电影才是好电影。而剧作属于显意识,过于复杂的文本或符号系统则会侵蚀潜意识的自然流动,从而剥夺电影的生命力。与电影不同,动画里不存在实地拍摄的偶然性和演员提供的主体性,那动画的生命力是如何形成的?我之前喜欢的动画,比如真心为你和天气之子,都是在影像上潜意识够厚并以此带动故事情节的作品。宫崎骏也说过自己是先从潜意识里找到想要的图像和画面,然后再填补剧情。MyGO则是个例外,它全程被高强度的剧作所支配,但仍然爆发出了极强的生命力。它虽然也有强大的模拟摄影机运动的演出,但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将绫奈由仁子的剧本呈现出来。绫奈老师说MyGO的剧本是她“内心的呐喊”,这或许是MyGO生命力的来源。只能这么认为:绫奈老师有一种点石成金的魔法,让本该无生命的剧本奇迹般地拥有了自我意识。
MyGO的剧作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调和了“自我”和“他人”之间本该永恒存在的冲突。如Oreo老师所说,MyGO的核心概念是“如何在‘我们’中找到‘我’”。我一直认为“我们”和“我”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要想融入他人,就必须得让渡自己的主体性。某种意义上来说,MyGO很有东亚集体主义文化圈的特殊性:剧中的所有人物都把融入他人当做第一优先级,而情愿舍弃部分甚至全部的自我。最明显的就是Soyo,她的形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为了维系团体的稳固愿意做出各种牺牲甚至不择手段,但往往吃力不讨好,不仅委屈了自己,也没有换来多好的人缘。其他角色采取了不同的路径,但目的也都是为了融入他人。比如Rikki选择给自己装上一副坚硬、不好惹的外壳;Anon一直以社交达人的身份示人,并且一转入新学校就迫切地寻找可以融入的圈子。每个人都牺牲了“我”来融入“我们”。
但本作的宝贵之处在于,绫奈老师设想了两种例外状态。第一种是Tomori,她的人设参考了(但并不完全等同于)孤独症谱系人士:无法自然的融入集体、理解他人的所思所想。她当然对此感到焦虑(“好想成为人类”),但她不愿意(或者无法)牺牲自己的主体性来换取和他者的融合。她的自我过于耀眼,以至于在现实世界中大概率会成为被霸凌或孤立的对象(参考班级里那些因为过于有个性而显得格格不入,因此被人嫉恨的同学)。但MyGO的世界观是乐观的,Tomori的耀眼反而像恒星一样吸引了其他星体围绕着她(最被吸引的显然是Rikki)。因此,我们在第十集看到了Tomori的神性时刻:「诗超绊」是她主体性爆发的展现,而正是这一瞬间让本来已经接近分崩离析的星系焕发新生。另一种设想是Rana,她的自我已经足够稳固,以至于没有任何需要融入集体的焦虑。这不代表她没有理解他人的能力,只是她的交流方式是音乐而不是语言,否则她怎么每次都能在Tomori诗朗诵的时候如此适宜地即兴配乐?
在被Tomori这个恒星吸引的星体中,Soyo大概是接收到最多光芒的一个。她的前后转变也是最大的,从一开始的拒绝接受光芒(“从以前就不喜欢Tomori的歌词”),到后来的彻底人格转变(在第十集之后,她才开始愿意暴露自己的情绪和真实感受)。而Anno则大概是最特别的一个:她被Tomori的光芒洗礼之后,自己也开始变成恒星(Soyo也接收到了来自她的光芒)。要说Anon有什么独特之处,或许是她拥有宝贵的“交往理性”。如果其他角色试图融入他人的方式是让渡自己的主体性,那Anon(尤其是后期)的方式则是尽可能促进主体间的平等交流和互相理解。或许Tomori的神性和Rana的自足都离现实比较遥远,那最接近“普通人”的Anon可能是绫奈老师对于我们该如何和他人相处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