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三季里最变态也最好看的一季,整个剧集讲了艾德盖恩这个美国变态宗师对美国经典恐怖电影与其他变态的影响。看得出导演编剧是恐怖变态片的迷影人,里面直接提到的有惊魂记、德州电锯杀人狂、沉默的羔羊这些电影,还有些熟悉的场面,比如酒吧卫生间出来后的场景致敬闪灵;最后一集两个探员利用变态了解变态来破案,就是大卫芬奇的心灵猎人。

回顾怪物系列,三季的创作角度都是对变态们的童年、家庭、心理等进行剖析,变态不是生来就是变态,绝大多数都有不幸的原生家庭和童年创伤,这样创作确实有助于正常人去了解他们,似乎也能得出些怪物是如何被家庭、被社会造就的结论。我想看这样的剧,比起严肃思考,观众更多的是想去理解甚至同情,且剧中缺乏对受害者的家属和当时社会反应的呈现,更多的是对变态们犯罪细节的表现,而这也恰恰满足了观众的猎奇欲,成为本剧最大的噱头。当然我也是冲着这点观看,毕竟没有多少人看剧或电影是为了受教育,研究精神病学或社会学。但必须指出这样的赤裸裸的暴露变态,似乎也成了当下消费主义景观化的一种形式。我们消费的就是一种极端的情感体验、一种对“邪恶”的窥探,以及一种被精细打包的“心理学知识”。把“变态心理”包装成一个可供分析、解构、甚至欣赏的复杂对象。我们仿佛在上一门“犯罪心理学”大师课,满足了智力上的优越感和好奇心。我们了解了变态童年的每一处创伤,分析了他每一个变态的点,但我们真正理解的是什么呢?我们消费的是一个被高度戏剧化、被精心编排的“邪恶故事”,它远离了真实暴力带来的痛苦、混乱和无意义。这种剖析,最终将真实的苦难和邪恶,转化为了安全、可控的娱乐产品。

一个时代造就一个时代的怪物,而当下就是信息化、商品化的社会已经让我们对暴力、色情、变态脱敏, 把一切悲剧喜剧都变成瓜, 只为满足窥私欲、猎奇欲,至于我们会变成或已变成什么样的怪物,我们毫无知觉,也懒得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