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和平年代的幸运儿,那些国仇家恨都以历史的方式被贮存进了档案里,可最近看《问苍茫》,感觉很多历史的细节都开始有了温度,变得具体了起来。
尤其是第12集里面拍照片那个细节,真的是特别痛心。它一下子就打通了《问苍茫》里以革命为表现的明线和以家庭为载体的暗线之间的勾连,毛润之也不再是那个在教科书和历史文献里让人瞻仰敬慕的革命领袖,而是变成了一个,在家庭和民族之间、在丈夫和共产党员的身份之间两难的“人”。

...

作为革命者,他一直敢为人先,试图在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合作之间找到一个互利共赢的平衡点,为此他备受排挤冷落;作为一个丈夫,他明明深爱自己的妻子孩子,却始终无法常伴左右,尽一个父亲和丈夫的本分,甚至连一张全家福都无法留下。伟人也是人,那一盏普通的灯火下,已经是他全部的寄托和眷恋,可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烛火,在他的眸子里暗下去、再暗下去。焉能不痛!

...
...
...

所以,在岸英牵着他的手,以一个孩子稚嫩的渴望来表达对父亲的依恋时,他再也无法抵抗汹涌而来的亏欠之心,毅然决然地站上了那个,为公理所不容,却为情理所感召的照相台。那一刻,他是一个父亲,也只是一个父亲。

...
...
...

可站在他身边的可是杨开慧啊!是哪个“开慧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的杨开慧啊!她会有不满、会有期待,可真到了要违反规定的那一刻,她只是靠过头,跟润之说了一句“去吧”。这张“全家福”最终也只有她们母子三人,连同那些被藏在老宅里封存的家书一样,在毛润之的生命里写下了遗憾二字。

...
...

当时这张全家福拍摄的真实情况已经无从得知,可或许这就是影像的魅力吧。既可以使当时的记忆得以保留,又可以以虚构的方式给予历史肌理和温度。唯一可惜的是,哪怕是在电视剧里,也没能在照相机的取景框上看到真正的全家福。
这些虚构而来的情节无疑是给了“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更加确切的延展,
无关宏旨,但依旧耐人寻味。

...

如果将历史的车轮往前开,我们都知道杨开慧为革命奉献了自己年仅29岁的生命。所以,看着她每一次珍重道别、每一次满含泪水,心中都翻涌着无限的敬仰。
有的人的爱情是,我要与你长相厮守;有的人的爱情是,我知道你生而为雄鹰,所以我要送你到山高海阔的地方去。
这种绵长细密的情感真的很戳人!

...

我想,这种家庭维度的“牺牲”意义,其实打开了革命痛觉的另一个侧面——在流血牺牲之外,我们的革命先烈所承受的那种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伤痛,他们舍弃小家来成全公义的大无畏之举依旧值得缅怀和歌颂。

在家国之间,他们选择了国家,失去了家庭,只为追求一个公理、一个安居乐业的图景。所以他们孤身一人、勇往直前,或许怀揣着他们被印在相片上的音容笑貌,却永远无法真正地走入那图景,与儿女家人乐享天伦。

...

这是毛润之站在家国之间所做出的抉择,也是成千上万个父与子所做出的奉献。写在历史上不过短短“烈士”两个字,一笔一划都是等待、想念和成全。
向所有在民族战场上为革命牺牲的同胞和所有在家里殷切守护的目光致以礼敬,望九泉之下、可以有重逢相聚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