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再见,少年》这部电影的预告片后,我就预设了它是一部关于青春爱情的狗血电影,但是因为这部电影在我的家乡拍摄,出于故乡的情怀,我还是拉上了我的好朋友去电影院里观赏它。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我和我的朋友都对它产生了极强的抵触情绪,认为它符合豆瓣里差评的映像,不过在电影后半部分我和我的朋友产生了分歧,我的朋友依然不喜欢它,认为是一部极差的电影,而我却在这场电影里看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一些东西,所以我不认为它是一部纯粹意义上烂片,但也绝不算一步好的电影,不过我还是希望观众可以给它一个机会,这也是我写下这篇小短文的原因。
在观看这部影片之前,我就有留意到这是一
位女性导演的作品,但我并没有特意去关注这一方面。不过在影片的后半段让我重拾了对导演女性身份的重视,看到这部片子的后半段越来越让我觉得这部片子的拍摄视角与市面大多电影不太一样,这样类似的观影体验上一次是在滕丛丛的《送我上青云》。电影结束后,我查询了资料,发现这两部片子的导演都同为女性,并且这两部片子都算是她们二人的处女作(在NOWNESS中文章写的此电影算殷若昕真正意义的处女作),这样奇妙的缘分在令我感慨的同时也有了很多思考。在电影后半段以及结束后,我的朋友向这部片子进行了征讨,并言辞激烈的称道其为中国精神病人,但我不这样认为,我感受到了片子中细腻的特殊的女性视角,这是区别于很多电影的视角,这样的视角更注重概念,更加飘谬有类似意识流的感觉,也更加缺少目的性,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女性视角都是这样的,但是这让我反思到我们对于男性视角的电影是多么习以为常,这可以算做是是父权霸权的又一次展示,福柯曾写下话语即权利,制定了电影规则(文本与话语)的男性,其权利在电影世界无孔不入,女性被迫遵守,其视角与经验都被抹杀,而今天的时代已不同往日,越来越多的女性站出来,其体验经验开始融入主流文化,这部影片可算一部。因此,我希望更多的观众能够去观赏这一种视角,一方面给中国女性导游更多的集会,另一方面是这部片子在文化平权意义上值得我们去观赏。
这部片子的概念如果不是对哲学世界里存在主义方面特别敏感,其实是不太容易领略的,而且片中的提示不太多,我记忆中最明显的大概有两处,一处是直接提示的《西西弗的神话》,另一处是结尾警察对女主扔石头的回应。《西西弗神话》是加缪的著作,在存在主义哲学里有举足轻重地位,我未曾完整阅读,但有幸了解过大体。当男主对女主说出这部书的这幕出现的时刻,我无比震惊,首先这个学渣人设的男主能说出这一部书很震惊,其次阅读这样的哲学作品放在普通高中生上又再次令我震经。但是在年纪尚小就思考关于人生的重大意义其实是应该的,这也是看电影时我动容的一点,或许我也的确留存这样的幻想。片中的男主原生家庭不幸,大起大落的人生好像最符合西西弗神话里推石头的西西弗,但女主就不符合了吗?女主也符合,其实生活里的每个人都是西西弗,面对着无意义的生命,荒诞的生活,我们都迈力向前,散发着人性的光芒。结尾之处女主扔下石头,男主重新开始推石头,他和她和我们都在不同频率的过着自己的荒诞人生。
以上两点都是这部片子我认为的闪光点,它们都不容易被察觉,却主导着影片。不过就如我前文提到的这不是一部好电影一样,它在处理很多情节上严重缺乏逻辑支撑。作为一部主打青春的片子,它的确脱离了恋爱的方式,却将过多的元素揉捏在了一起,不知道是剪辑的原因还是故事情节的原因,或者两者都有原因,我在观看时无法真正进入状态,而这样的问题不应该留给观众。但作为新人导演,我愿意给她这样的机会,也希望更多人能给予她一次机会,毕竟我们不想看到一个爹味十足的中国电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