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一个故事片叫冈仁波齐,说它是故事片,但其实更像是纪录片。因为这是导演跟着藏族几个人,实录拍摄的。影片是以旁观者的方式在呈现一段生活、一种状态,而不像是表现一个分明有编剧设计的故事。
电影讲述了普拉村村民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于是一家人组团朝圣,时正马年,正好是神山冈仁波齐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里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玛扎堆的朝圣队伍。
这支队伍里有老人有小孩,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残疾的少年,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踏上了历时一年,长达2000多里的朝圣之路......
一路上遇山爬山,遇水过水,山上滚石落下,也无法阻碍他们虔诚的朝圣。风餐露宿,三步一叩首的前行,身与心的合一,路在脚下。如此的坚持,如此的锲而不舍,如此无所畏惧……
当银幕上那一群自发去拉萨冈仁波齐神山朝拜的藏民一遍遍地全身匍地、磕头、起身、夜宿、念经,它所完成的不仅是对片中人物的行为尽量如实的还原,也是电影表现手法上对“重复”的不断运用或显现。
在前往圣山——冈仁波齐的路上,双手合十举过头顶、停留喉间、安放胸口,然后匍匐下跪,五体投地,合掌起身……一遍一遍周而复始的单调动作,以春夏秋冬为背景,以生老病死为伴奏,以救赎为信念。我想这就是人生最平淡却也是最震撼的节奏!
途中发生车祸,把他们的拖拉机撞坏了,起因是肇事司机忙着救人,急着躲避路上的动物,但他们没有追究责任,而且让他先走救人,然后他们继续拉着残车向拉萨朝圣。
中途女人生了孩子,休息几日后便跟上大部队,继续朝圣,他们走过拉萨,来到了冈仁波齐,杨培爷爷也带着欣慰离开了世界。
这一路,他们走过了春夏秋冬,每个人心里都没有一句怨言,虽然很辛苦但却从未退出和抱怨。特别是那个小女孩,发烧了头疼还是继续坚持磕头到最后。
西藏、宗教、信仰、朝圣……看似神秘的概念,《冈仁波齐》通过11个普通的藏民,一段平凡的朝拜圣山经历,如细水般缓缓道出。从电影画面的角度也许它不够华丽,从故事情节的角度也许它不具备太多冲突,但正是这般贴近真实,才能激荡起内心深处的涟漪。信仰的极致,是一种心无旁骛的心灵极简。虔诚的体现,不会有太多花哨的繁复。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纯朴而持久的坚持。亦如我们会被匍匐前行风餐露宿,风雨无阻的朝圣人群所感动一般。
这一段长达一年的朝圣之旅, 2500多公里的匍匐磕头,磕过了春夏秋冬,磕过了雪山草地,磕过了城市村庄,遇到水在水里磕,遇到泥在泥里磕,什么困难都阻止不了他们磕长头的脚步和信念。
电影的朝圣之路告一段落,而我们每个人的心依然在朝着前路前行,而你走的每一步,都是一个因果的轮回……
在这个崇尚效率与物质的世界,《冈仁波齐》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的荒芜。朝圣者们用最原始的方式证明:信仰不是虚无的寄托,而是将每一步都活成对生命的敬畏。当银幕上响起手板与地面摩擦的“沙沙”声,当经幡在风中猎猎作响,我们终于明白:真正的信仰,不是抵达神山,而是在叩首的瞬间,让灵魂与大地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