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穆《小城之春》的文人愁绪氛围是如何创造的

《小城之春》由费穆导演,于1948年上映,属于战后电影时期作品,中国电影开始复苏发展,迎来了比较厚重的成熟发展时期。在以现实批评为主导的大背景下,小城之春似乎有点“非主流”着眼于家庭伦理的道德探讨,是一部人生情感心理悲剧的典型,是一部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诗意文人电影。

电影中独具的诗意氛围和意蕴,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展现。
首先是长镜头的使用,费穆导演通过大量的长镜头拍摄,保持了被摄对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和完整,大大强化了电影的真实感、连贯感;并且,由于长镜头能够更多的呈现细节和环境,让观众更加主动的去观察电影中的细节,主动思考电影内涵的深层探索。在妹妹给客人唱歌的这场室内戏中,导演通过展现妹妹为客人唱歌,客人看嫂子,嫂子对待丈夫和客人的两种态度,来展现了四个人复杂的情感,并且暗示了未来必然会发生风波。通过这段长镜头,成功的让电影的诗意藏在镜头中,去感受中国传统的含蓄式的美。

其次是几乎充斥全片的大景别,导演在电影中大量使用大全景、全景景别,凡是人物在的画面,必带上背后的环境。大景别往往在交代环境时起着突出作用,能够有效交代电影的场景,展现环境的空间关系和其他影像元素,这也就意味着,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往往会存在一定的距离感,观众与人物之间,也难有代入感。而在小城之春中使用大景别,正是这种诗意的灵魂所在,这是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理念。传统国画最为讲究的就是写意,电影通过全景展现的画面,将人物安置于坍塌了的城墙下,一种因为战争而别离的哀伤与无奈,就突然涌了出来;将后景的人物安置在村间小路上,中景是树林和矮墙院落,前景中突然跑过“神来之笔”的一只鸡,让影片的纵深感极大增强,让真实感跃出银幕,现实生活琐碎的民族风格乡土气息瞬间就出来了。

最后是色彩上的处理,采取了黑白胶片拍摄,这一方面固然有技术手段的制约,另一方面也是费穆导演的考量,上映同年,费穆执导的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生死恨》上映,小城之春本可以使用彩色胶片拍摄,用色彩来进行情感和心理上的进一步表达,然而不使用色彩,无疑是高明的手段。电影所要展现的是一种悲伤哀伤的愁绪,这种关注家庭伦理的诗意表达,如果用色彩来进行展示,将会极大的隔离情绪的表达,正值春天时景的拍摄,绿树红花的艳丽色彩将会冲淡电影的哀伤情绪,这也是为何今日看后期修复上色版后的小城之春,似乎少了些意蕴的根本原因。

小城之春通过这些视觉效果,来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将电影语言和传统美学意味的有机结合,在艺术形态上新鲜脱俗,表现了中国民族传统形态的诗意风格和意蕴,创造了中国传统美学是情境美的电影化范例。2005年,小城之春被金像奖评为百年百大华语电影第一名,时至今日,电影中的文化艺术魅力,依旧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