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是弯弯,又见面啦。
今天是2023年5月17日,也是“国际不再恐同日”。想为大家推荐的是纪录片《反抗吧!拉拉》。
本片主要是由几位亲历者讲述了1980年代,当时的拉拉们都是如何在政治、社会环境中生存的。虽然当时的环境仍然十分恐同,但是拉拉们仍然有自己的生存策略,办乐队、办俱乐部、办报刊甚至游行抗议,拉拉们即使不在社会环境中被友好接受,也仍然积极主张着自己应得的权利。
PS:记录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讲述,我的推文也将跟记录片一样顺着时间线索进行介绍。
本片的讲述者出场时并不会特别显示她们的身份、名字,如果有觉得困扰的小伙伴可以跳转进度条到片尾10分钟左右,影片会按次序放出图片介绍讲述者的姓名、职业和经历。
01格林汉姆公地
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虽然对我们来说只是平平无奇的一个时间点。但是对于记录片里的人们来说,那正是她们20岁出头的青春岁月。
在1979年,玛格丽特·撒切尔上台,是英国史上第一位女首相,一直执政至1990年才下台。而连年的经济下滑,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了几十年,世界经济的浪潮在此时也逐渐进行新的转型时期。
80年代时,为了反抗核武,人们聚集在格林汉姆公地进行抗议,渐渐地,这里也成为了妇女们聚集的营地,最后,也成为了女同们的聚集地。
在1980年之前,英国,或者说全世界范围内,同性恋关系都还不被法律允许,同性恋甚至在很多国家被纳入成为一种心理疾病。1952年,著名的计算机科学之父图灵被他的同性伴侣偷窃,因此被警察发现他的同性恋身份。当时,同性恋甚至是一种犯罪,图灵因此被定罪。
在一个小镇上,人们几乎见不到跟自己相同的同性群体,所以格林汉姆工地成为了女同性恋们为数不多的聚集地。

在格林汉姆公地,她们分出了几个不同的区域,有音乐家聚集的地方,也有年轻人们聚集的地方。
她们在公地跟年长的女同性恋们一起生活,甚至会去基地里搞破坏。更重要的是,她们在那里学习作为一个女同性恋,如何才能取悦自己和伴侣,或者其他的一切相同的同伴的生活。
同时,她们也面临很多风险,在伦敦,恐同的风气蔓延,拉拉们出门仍然需要小心恐同分子的殴打。

02伦敦聚会
在当时的伦敦,并没有太多女同们可以聚会的地方,只有几家酒吧,甚至还有条件限制。导致当时的年轻人们只能在有限的酒吧里聚会,办乐队、聚在一起开摩托车。
时隔这么多年,当时的人们如今仍然记得80年代仅有的几家酒吧和比较火的拉拉乐队的名字。即使拉拉乐队在商业上毫无前途,当时的女性们仍然在地下演奏的热火朝天。
1985年,seijia等人在芬兰开办了出神俱乐部,她们将艺术带入性,将性也带入艺术。
“连锁反应”开始在女人们中间流行起来,在俱乐部里,人们还会有成人歌舞表演,俱乐部也会举办泥地摔跤、婴儿油摔跤、意面摔跤。但是最具特色的,还是在俱乐部里的情色SM表演。

同时连锁反应对跨性别者也非常友好。人们不再刻意按照性别打扮,不必当一个阳刚的拉拉或者性感的拉拉,女人们不必再相信异性恋的世界,可以让女同成为女人。

人们在大环境的不友好中住进了女同之家,人们挤在全是同伴的房子里,一起玩乐、创造,养宠物也发生关系,在那里,几乎每个人都很亲密,也都非常擅长创造、有艺术想象力。
人们聚在这些房子里一起度过圣诞节、一起烤火鸡,而不必再寻求几乎没有关爱的原生家庭,她们给自己找到了“大家庭”。

在连锁反应开办的如火如荼之时,“反妇暴“组织也出现了。

许多女性包括女同自己也反对SM色情表演,双方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03思想的论辩
“反妇暴”的出现并不是一个偶然。
早在70年代,关于什么才是真正的女同,群体里已经出现了非常多的辩论和观点,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派别。比如在格林汉姆公地甚至有一个区域居住的分离主义者:

在当时,关于女同SM表演行为展开了非常大的一场讨论,人们认为性虐表演这些有很多元素掺杂的表演涉嫌种族歧视,重蹈父权制的后路,但是认同性虐表演的人们则认为这是在满足、探索自己的合理幻想,属于人们的自由。
在当时,还有观点认为女权主义者必须是女同,成为女同不仅是一种身份认同,还是一种政治认同,人们必须用自己全部的力量去捍卫这一立场。
甚至逐渐出现了约束甚至什么才是合格的女同的行为规则:比如说不可以进行插入式性行为等。

在当时,还有观点认为女权主义者必须是女同,成为女同不仅是一种身份认同,还是一种政治认同,人们必须用自己全部的力量去捍卫这一立场。
甚至逐渐出现了约束甚至什么才是合格的女同的行为规则:比如说不可以进行插入式性行为等。
“反抗女同”开始出现。她们追求做真实的自己。

04首相的法案与反抗拉拉
一切的争论如火如荼地进行时,撒切尔夫人的一条新政政策激起了惊天巨浪,随着艾滋病的出现,首相制定了法案:《Local Government Act》第28条:“禁止地方当局“促进同性恋”或“假装家庭关系”,并禁止议会资助被视为“促进同性恋”的教育材料和项目。“

法案剥夺了拉拉们作为父母的权利,在法案出台后,老师们甚至不允许向有需要的学生做出积极的回应。这导致许多青少年因此情绪失衡。
为了反抗这个法案,当时的女同们甚至还组织了小队去议会,甚至是6点新闻直播现场进行抗议。
见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