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高三的时候,在周末无人的教室偷偷地看完了《发条橙》,朋友推荐的。如今差不多一年,再拿出来,重看一遍,欲留住心中所想,遂记录一些想法和评论。

电影讲了一个“以暴制暴”但最终失败的故事。

“以暴制暴”是通过生物或者说肉体上的刺激使犯人产生对性和暴力的恶心,使ta无法做这些事情,否则会生不如死。这事实上剥夺了一个人选择善良还是邪恶的权利。因为这种疗法,不是从内在上去感化教育一个人,使ta发自内心地选择善良和光明,也不是通过外在的法律去约束。如果是通过法律,则人们遵守或不遵守,可以自己选择或权衡。而这种看起来“一劳永逸”的方法,可以减少犯罪率,可以把让监狱不再拥挤,可以让政府的政绩更漂亮,却生生地剥夺了一个人自由选择的权利,剥夺了一个人的人性,使得一个人在被虐待的时候手无缚鸡之力,无法反抗,施害者变成了受害者,受害者变成了施害者,这也会导致更多的社会问题。

那么为什么政府会想到这样一个“一劳永逸”的疗法呢?我想,电影里有一句台词可以解释。一个被年轻人暴打的老人呼喊“人类可以登上月球,人造卫星上天环绕着地球,可是人类却不管不顾地球上的法律和秩序。”也就是说,人类世界的法律和秩序不够完善。而这应该是政府的职责,可是,政府懒政,权利在身,反而忘记初心,于是想了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法,这样进了监狱的犯人可以被他们改造,而不进监狱的那些逍遥法外者,位高权重者则在法律之外继续享有自由,享有特权,为非作歹。

另一方面,政府追求政绩,他们只顾着减少犯罪率,减少监狱的拥挤,并把监狱留给政治犯用,所以对那些实施暴力杀人强奸这类的罪犯搞了一个“治疗方法”。而政绩和这些表面的东西,可以获得更多的选民支持。这事实上,少数人利益成为了执政的准则,社会福祉和人民等等,只是无关紧要的了。

男主人公Alex因杀人而入狱,为了实现回到社会生活中的自由,他决定放弃选择善良还是邪恶的自由,接受了这个新兴疗法。可见,人实在没有真正的自由。万事万物总是身不由己。Alex是不良青年,他喜欢听贝多芬,喜欢唱《Sing in the rain》,喜欢吃牛排喝红酒以及很多美味的食物,放现在一个妥妥的文艺青年。令人震撼的是,他喜欢在打人强奸的时候听贝多芬,唱歌,好像打人强奸和听音乐一样,是一种爱好。我想这可能是想说,暴力等等这些阴暗面的东西,是人性中的一部分,是人就存在这些想法和欲望,就像你喜欢听音乐唱歌吃美食一样,只不过我们出于选择善良或者说不作恶,暴力这些阴暗面的东西被我们摒弃,当成不良嗜好。但跳出某些东西讲,这些都是人的爱好,没有良和不良的分别,在于你的选择,在于你的想法。事实上,或许这个世界很难实现真正的全人类真善美,至少从现在的眼光来看。我觉得懂的都懂吧。没有邪恶的存在,善良又是什么?没有黑,白又是什么?这些在我们童年一部《仙剑奇侠传一》里也有讲到。

还有一些感慨颇深,故事里Alex被兄弟出卖,进了监狱,有点像《美国往事》里面Noodles被兄弟出卖,然后不得不逃亡。或许黑社会的兄弟情义,只有在港片诸如《英雄本色》等等才被发扬光大吧。《发条橙》里,看到的很多都是利益,不讲情义。Alex的兄弟,父母,还有政府,即使是作家为妻子报仇,都不好说纯粹爱着妻子还是为自己的政治派别找证据。比较真实的东西,我想可能是Alex对于贝多芬的喜爱,可惜因为那个疗法的副作用,Alex听到贝多芬的音乐时,也会产生恐惧的反应。

电影本身也特别好看,虽然是严肃的主题,但很有可看性,不会觉得很无聊。比如声画反差,比如Alex做着那些罪大恶极的事,Bgm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这么高雅的音乐。那些构图的元素,仿佛是后现代的。电影没有指明年代,我觉得这无关紧要。我看这部电影时和看完后,不觉得这是一部电影,也不是生活,而是导演库布里克穿越到未来拍的纪录片,当然这比纪录片更具有可看性。我觉得片中的那场实验,好像就是在现实中进行的一场实验。我甚至害怕,在某一处遥远的未来,这场实验会殃及到普通人身上,我们都有可能被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