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缓慢细致的节奏和人物刻画
电影的前三集是一个坎,习惯了快节奏叙事的观众很容易在前三集感到无聊。相对于一般的美剧,该剧花了大量的篇幅来铺垫整个小镇的生活基调和人物关系。
故事发生在一个生活平淡乏味的海边孤岛上。整个岛笼罩在强大的基督教教会的精神势力的管理之下,有布道了几十年的老年牧师约翰,控制欲强大的修女贝佛利,穆斯林身份的警长沙里夫,酗酒的老年贫穷酒鬼,包括年轻的男女主角们。
人物的背景故事几乎都是通过岛上村民的对话来交代的。除了男主角莱利一个人的背景是发生在离岛的大陆上,在一开场就带着强烈的基督教原罪的意味。因为醉酒驾车肇事撞死了一个女孩,在监狱服刑4年,几乎每天睡前眼前都会浮现被他撞死的那个女孩的尸体,内心的愧疚无以复加。男主角出狱后回到岛上,家中卧室的墙上也贴着电影《七宗罪》的海报。男主回乡后,发现自己从小爱恋的女人也回到了岛上,他们从教会回来的对话中,交代了两个人过去的经历。
男主在服刑期间读了包含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的各种经文,即使在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家庭长大,却发现没有一个神能解救他内心那无以复加的罪恶感,因此成了无神论者。即使他勉为其难与家人一同去教会礼拜,也拒绝服用信徒的圣餐。而女主在离开家乡的好多年中去了各种地方工作,在经历一系列的挫败后带着腹中怀孕的孩子回到了家乡想要过安稳的日子。宗教家庭出生的男主成了无神论者,而充满冒险精神的女主却回乡待产,是一种与他们曾经预期中相反的人生。
另一位男主,就是小镇的神父,在第一集的前期一直是以背影出现的,预示着他的角色具有着特殊的意义。与修女会面的第一眼,修女的脸上露出了惊讶的神色。第二天,他出现在村民面前,自称是一位名叫保罗的神父,因为之前的神父约翰健康堪忧,在大陆修养,因此暂时由他代替神父布道。新神父的布道为村民带来了新的感受和精神力量,也成为了小镇非常受尊敬的精神领袖。
与此同时,通过人物的对话,你可以看到每个人过去的经历是如何造成他们现在的处境的。
瘫痪小女孩和老年酒鬼:
导演用五分钟的对话就交代了这一对人物的故事关系。女孩腰后的枪伤疤痕和酒鬼墙上的猎枪,说明是酒鬼开枪误伤了女孩造成的瘫痪,而这深重的内疚感,也正是酒鬼酗酒的原因。而女孩在神父奇迹般的“神迹”之下能够站起行走后,她来到酒鬼破败的家,向酒鬼表达了原谅:“我原谅你,即使这件事依旧会让我愤怒,但我依旧原谅你。”而这份原谅让酒鬼失声痛哭,也促使了他鼓起勇气,与酒驾肇事的男主一起前往教会活动室参加神父主持的“匿名戒酒会”。
市长、修女与穆斯林警长:
作为基督教保守势力的市长和修女,几乎垄断了整个岛的管理势力,形成比法律和政府更权威的权力。因此在小岛出现大量猫咪死亡的离奇事件后,作为执法者的警长毫无任何管辖权力,只能对市长和修女的建议言听计从。穆斯林的身份和他的伊斯兰教信仰,在基督教背景的小镇上也始终处于边缘的处境,甚至面临着自己的后代也要改信基督教的信仰危机。
在警长的一段自白中,他提到了自己在911事件后曾经面临严重的种族歧视,作为美国身份的移民和警察的职业理想,他一边想为自己的国家贡献力量,另一边也面临着他作为穆斯林这种充满疑虑的种族身份危机。在做刑警的日子里,他也始终遭受着不间断的监视和质疑,直到他忍无可忍,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小岛,却依旧作为一个边缘人,不得不保持中立和被动,无法主动地行使自己的职能,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两段对话是非常精彩的,女孩与酒鬼之间真正体现了爱与原谅的情感力量,而警长的对话则体现了美国社会的非白人非基督教信仰者移民在宗教和种族问题上遇到的巨大矛盾。让这部影片不仅只是一部悬疑剧情故事,更反映了人性和社会的种种现实。
神父的故事:
神父的故事是串起整个《午夜弥撒》的核心故事线。曾经的老年神父约翰在前往圣城耶路撒冷朝圣的时候已经垂垂老矣,八十多岁的高龄和阿尔兹海默症早已让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意识。他在沙漠中误入了山洞,被一只像路西法的带着翅膀的怪物扑倒在地吸干血液。在巨大的死亡恐惧和弥留之际,他的求生欲说服自己,撕咬他的是一个天使,等待他的是上帝的考验。而奇迹般的是,他复活了,并且回到了他的年盛时期。因此在他回乡的时候,修女脸上露出的惊讶表情,证实了她认出了他就是曾经的神父。
当神父发现怪物的血可以具有返老还童的作用,便决定给他弥留之际的爱人通过弥撒饮基督圣血的方式,来拯救她的健康,在弥撒的过程中,她也认出了他是曾经的神父。
渐渐的,神父将怪物的血与葡萄酒混合,让全村人都开始饮用,也通过这种方式让瘫痪的小女孩从轮椅上站起来行走,在信徒面前创造一次次上帝的“神迹”。在这些神迹的影响下,萧条的小镇逐渐开始了宗教复兴,去教堂的人越来越多,也让神父和修女对权力的欲望开始逐渐膨胀。
尽管神父一直说服自己怪物是上帝的使者,但却改变不了它的确是恶魔的事实,路西法曾经也何尝不是堕落的天使?也许但凡能为我所用、满足私欲,恶魔也可以被当成天使。与魔鬼的契约注定会带来反噬,神父的身体逐渐衰弱,嗜血的欲望逐渐失控,终于忍不住开始残骸村民,杀死了前来参加戒酒会的酒鬼,忍不住吸尽死者的血。因为嗜血恶魔怕光的属性,神父的弥撒也只能在傍晚以后进行。
到此,剧情开始进入了高潮。终于在复活节前夜,神父和修女决定通过一场“午夜弥撒”,让人们喝下毒药和恶魔的血,让恶魔通过死而复生创造“神迹”,再将所有人从精神到身体都变成它的使徒,向人类开启一场“宗教圣战”。
2. 一些关于宗教的观点
我一度好奇为何Netfliex会拍摄如此一部讲述保守宗教势力的影片,然而剧中关于宗教的展现依旧体现了它的左派立场。
修女的故事,宗教沦为道德审判工具:
贝佛利修女一直是镇上不讨人喜欢的一个角色,她为人刻薄,但其对于基督教狂热的虔诚,也让她对通过宗教夺取对小镇的控制权力有着巨大的野心。她最大的性格特点,就是始终要通过宗教信仰来占领道德的制高点,为她的所有的行为进行辩护。她无时无刻都可以从圣经中引经据典,通过经文来证实并强化自身行为的合理性,并通过这些经文对他人进行精神控制。在对所谓信仰的默认下,一些人开始分不清自己的所作所为孰是孰非,从而沦为她和神父、以及恶魔实现权力野心的工具。
对异教徒的排挤和边缘化:
穆斯林身份的警长是剧中代表宗教信仰和种族差异的核心冲突点。在学校家长会上,他强烈反对教会将圣经经文作为官方教材对孩子进行授课,小心守护着生而为人仅有的宗教信仰自由。然而在强大的基督教文化下,没有人在乎他那非主流的伊斯兰教信仰,甚至自己的孩子也不免被狂热的教会所吸引,开始去教堂做礼拜。
基督教强调全世界只有一个神,而他始终用客观而谨慎的角度表达伊斯兰教是来源于基督教。这与我们曾经一直面临的刻板印象有所不同,很多人一直认为是伊斯兰世界在攻击美国人的基督教精神,把美国放在一个受害者的角色。而事实是,在这样一个小镇上,穆斯林的信仰却真实的变为了受迫害和被排挤的角色。
假借宗教之名进行的精神控制:
男主莱利是神父利用恶魔的精神控制的直接受害者。神父始终想利用宗教的力量把他这样一位坚定的无神论者转化成最忠实的信徒。在莱利被恶魔袭击后,神父不断地向他灌输他是被上帝选中的幸运者,不断强调这种袭击是一种上帝的恩赐。
可怕的是,神父在提到被他杀害的酒鬼的时候,说自己因为这份上帝的恩赐,对自己杀人的事实已经不再有罪恶感。并不断地将这件事与莱利酒驾肇事杀人后那萦绕不去的愧疚感进行对比,逼他说出内心最深层的渴望——他同样渴望这份罪恶感可以消失,可以不再困扰着他,他嫉妒神父可以在作恶之后没有罪恶感。这一切正是因为,恶魔希望通过激发他内心的恶,激发他那份嗜血的本能,将他变成工具,袭击并召唤更多的村民成为恶魔的门徒。
而在此处,这段令人不安的对话中最毛骨悚然的是,那种精神控制的话语已经完全混淆了是非之分。让我们对比前面提到的小女孩对酒鬼的“原谅”,真正的原谅是我承认你对我的伤害,我依旧感受到这份伤害,不否认它,但我还是选择原谅。同样的,袒露内心的脆弱和罪恶本来是一件应该得到倾听和尊重的事,是为了人能够接受并认同自己身上不可避免的恶,放下执着,继续前行去克服恶,去成为更好的自我。通过神父的逻辑转化,却变成了精神控制的一种手段,通过否定恶的本质,将它反转为“恩赐”,直接合理化、正义化,并抹杀了恶即是恶的本质。这无非是基督教自古以来假借信仰之名、上帝之名作恶的一贯逻辑。
因此,在神父逐渐被恶魔反噬的过程中,他的布道词也逐渐变得激进和极端,他曾经的爱人,在带着女儿听过一次这样的布道后,感到深深的不安,并表示这不是她曾经认识的神父,希望女儿再也不要踏进这样的教堂一步。
3. 人的主观意志的选择
莱利和伊琳的死亡:
莱利的死是惨烈的,在他发现被恶魔袭击后无可选择地沦为恶魔的工具后,他无处可逃,于是带女主角伊琳来到海的中央,用那份爱克制着嗜血的渴求,对爱人说出了一切真相,并希望她能够保全自己,逃出小岛。但他相信,女主角依然会回去,拯救他人。在日出之时,他瞬间融为灰烬。在死前的那一刹那,正如他之前与她聊天时所说的,脑中会因为大量分泌DMT而产生无比真实的幻觉,他眼前那始终困扰着他的那个被撞死的少女,不再是恐怖的尸体,而成为了一个带有温暖笑容的女孩,向他张开包容的怀抱。他用它来圣徒般的自我牺牲,终于让自己从那深重的罪恶感中解脱了。
保全个人安危与帮助他人的选择:
剧中的两位女性,扮演了拯救村民的重要角色。在莱利与女主表明真相后,她并没有因为自我保全而直接逃走,而是回到岛上,尽可能的说服更多的村民与她一起逃离,在说服失败后,她选择了参加最后那场危险的午夜弥撒,始终想要帮助更多的人逃脱,直到她被恶魔袭击后,在生命的尽头,她依然抱着拯救的念头,将恶魔的翅膀划破,使它无处可逃,被太阳的光辉所燃灭。
而女医生在拯救他人的角色之外,又变成了神父作恶的救赎。被村民开枪打死后,她倒在神父——也就是她的生父的怀中,成为神父巨大的忏悔。尽管这份忏悔对他造成的罪孽来说已经无足轻重。可以说,这两位女主角,以及莱利,都用他们圣徒般的自我牺牲,践行了对他人真正的神圣之爱。而有趣的是,他们都不是完全的基督教信仰者。
狂热本能和与人为善的选择:
尽管被恶魔袭击后的嗜血本能往往能够淹没人的理性,让人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作出伤害他人的举动,但依旧有非常多的人,在关键时刻选择了出于善意和恩慈而不去伤人。那些假借神性之名的人不断通过撕咬来释放自己的狂热本能,而真正具有神性的人,则小心使用着那份神性,比如莱利,比如莱利的父母。
信仰与人性的选择:
这部分有两个相反的故事。一是神父在信仰和人性之间的权衡,他说在他发现恶魔的血可以返老还童后,他只是出于想要拯救他的爱人而将恶魔带了回来,却一步步在对宗教信仰的狂热中迷失自我,残害所有的村民。而在他创造了如此巨大的恶行后,他试图用这个简单的动机为自己洗白,试图减轻他的罪恶感。而只有他的女儿被杀死后,他才感到深深的悔恨。
另一部分是穆斯林警长和他儿子的桥段。在他儿子背弃伊斯兰信仰转投基督教,并且被恶魔欺骗后,他一度放弃了作为异教徒的父亲,但在父亲想要通过焚烧庇护所来拯救人类的时候,他的亲情本能又让做出了保护父亲,拯救他人的选择。在日出之前,他终于明白了自己的血脉精神从何而来,回归了伊斯兰信仰,随着对他的神的祈祷在日出的光辉中安详地燃尽。
一个是出于亲情作恶,一个则是因为亲情去拯救。这两种相反的动机也让整部剧的价值面相更加多样。
4. 关于神圣之爱
剧中始终用各种情节探讨了什么是神圣之爱。在这里我们不去批判基督教上帝的神圣之爱是否有它自身的逻辑漏洞,但是当教义逐渐沦为权力和野心的工具、沦为道德评判的唯一准则、并被用来进行道德绑架和精神控制的时候,那份充满宗教精神本质的神圣之爱必然是被曲解的。
而剧中的几个圣徒般的人物,则用他们突破教条、出于良善本质的自我牺牲和利他行为,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神圣之爱。在影片结尾的时候,女主角弥留之际回忆起她与爱人莱利的谈话,关于对死亡的想象,是一种抛弃“自我”的时刻,我不在时我,我是世界的能量,是四散于世界的粒子,当我失去自己的时候,我也成为了世界的一部分无处不在。曾经有一句话说,一滴水最好的归宿是哪里——是它流进大海的时候。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非常具有东方禅宗和嬉皮精神的世界观,不再有你我之分,不再有教条和标签,一切都融为一体。就像日出之际,那些被宗教荼毒和恶魔袭击的人也不再有彷徨,他们唱着圣歌,平静安详地迎接自己最终的死亡,化为灰烬。
这部剧的结尾是我们看过为数不多的以“人类灭亡”作为结局方式的影片,可以说在及其黑暗丧气的过程中,还带来一丝人类自作自受的爽感,之前的《爱死机3》也有一些剧集表达过类似的立场。在各种政治立场、一元判断的导向下,必定产生无数的罪恶,而爱与包容、对善的选择,则是我们尽可能可以去做的理想选择,尽管这样的行为是否真的有用还有待商榷,但人类的这种恶的确是需要被反思的。
影片的最后是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作为唯二的幸存者,在海中央的独木舟上目睹整个小岛的燃烧,这个结尾让我想起了EVA《真心为你》剧场版的结尾,真嗣和明日香作为亚当和夏娃一般的角色,成为了整个世界末日人类毁灭后的幸存者。而这时,真嗣选择让一切回归原样,拯救了整个人类的存在,明日香的一句“恶心”证实了人类存在的本质缺陷。就像《午夜弥撒》的最后,女孩说,我的腿没知觉了,之前的宗教神迹不复存在,同样体现了人类存在的无可逆转的缺陷和脆弱无力。然而这就是人类存在的本质,我们无法否认这一点,即使利用毒品一般的宗教或更高的力量来麻醉自己,也无法改变这样的缺陷。这个结局至此是非常具有哲学感的,也让整部剧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