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条关于“北大硕士去当打饭阿姨”的消息在网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许多家长对此表示难以接受。
在一次采访中,她透露之前曾在央媒和大企业工作过,不过那些工作都不及在食堂劳动来得快乐。
正当此时,评论区里却传来了“文科无用”的争议声音。(如此的虎狼之词,何不食肉糜?)
大家心里都有疑惑:她毕业了留在学校做打饭的工作,是为了搞自己的账号吗?还是说她真心喜欢这种劳动?年轻人就这样不耐烦了吗?
(大家才知道年轻人不耐烦了,十年前的年轻人就会肆意妄为,工作不喜欢就离职)
为什么北大的硕士生,小黄之前还在央媒实习,薪水丰厚的职位不去,偏偏选择在食堂当“打饭阿姨”呢?
(因为不缺钱,因为曲线就职?)
黄同学的经历让这件事的争议更加复杂:他不仅是省级优秀毕业生,还顺利保研北大,手里也握着好几个大厂的offer,结果偏偏选择了在食堂一线工作。(兴趣大于养家糊口的压力?)
2025年初,黄女士突如其来地宣布辞去食堂的工作,引发网友们的质疑:之前她可是说得热爱这个岗位,现在辞职是不是在搞事情?
(传媒的搞事情,找热点,起大号?)
在爸妈看来,“没有编制=没保障”简直是个真理。如今社会变化得快,许多工作在家长眼里就成了“不稳定”的代名词。
当北大硕士黄女士披上食堂工服,评论区却充斥着“浪费学历”“端盘子丢人”这样的声音,但事实真是这样吗?
这种偏见,其实是从父辈母辈那儿传下来的刻板印象。过去,编制不仅是收入的保障,更是社会地位的标志。只有有了稳定的工作,生活才能过得踏实。(稳定就是趋于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