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面工作,每次节假日回家,妈妈在临出发前总会准备远超旅途中一个人能在变质前能吃完的食物(尤其是一堆鸡蛋),妈妈总觉得孩子的胃永远不会满、孩子的手永远提不满东西,就像放入冰箱的食物永远不会坏,对此在每次临出发的前一天,我都会和妈妈说不要煮那么多鸡蛋,一两个就够了,可是第二天桌上永远有一碗煮熟的鸡蛋,如果选择不带,妈妈又会非常委屈的说:“可是我都煮了”,对此只能是既无奈又生气。

年轻时总是无法理解,已经说了那么多遍,为什么还是做这么多?甚至一度怀疑妈妈是不是“听不懂人话”。我曾一度用“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来安慰自己,这是妈妈表达爱的方式,虽然这种爱是强制赋予的。

思考了一段时间,觉得久处乡村,与人、土地、动植物打交道的妈妈已经脱离中国的发展太久了,所以妈妈对于远行还停留在绿皮火车出行时的那样。于是带妈妈出去旅游,让妈妈感受外面的世界已经不像以前那样——遇到列车晚点,滞留火车站等突发情况时可能随时饿肚子。

出去了几次,情况并没有好转,发现妈妈自己在出发前还是会带非常多的鸡蛋、水果,于是这我更无法理解。我问妈妈,为什么?妈妈不直接回答,她只说这个鸡蛋是她跑了很远在一个走地鸡养殖户那边买来的头茬鸡蛋。

我的心忽地被什么东西戳中了一样,也许只有这个鸡蛋是在“大城市”工作的儿子买不到的,也许只有自己田里面不打农药种出的瓜果蔬菜,妈妈才会放心让孩子吃。妈妈有着最朴实的观点,自然生长的植物是最健康的,并且妈妈对于旧时代农民的底线无比清晰,他们无知且对生命无畏,可以往牛奶里面加三聚氰胺,可以为了果实更大点增加各种化学药剂。因此我想妈妈也不会信任“有机蔬菜”,我的信任也只能是我没得选——因为我已经没有土地了。

所以她无法回答我的问题,她怕她开口就是挽留,她怕她开口便泄了气,她多么希望她的孩子每天可以吃到妈妈煮的鸡蛋,她多么希望她可以每天看到自己的孩子,但是她没法开口,因为她知道孩子以后在这个世界上活着需要钱,故乡的土壤上长的出瓜果蔬菜,家里的鸡鸭鹅生的出鸡蛋,但是产不出电子产品、医药制材,孩子不得不离开故土,这点妈妈看的分明,妈妈也许没有我想得“那么傻”,那么听不懂“人话”。

妈妈总是会煮超多的鸡蛋,因为也许孩子第二天、第三天还能吃到妈妈牌鸡蛋,她这么殷切的期盼着。耳边隐约回荡着,“带一下呗,又没多费劲”,“我自己种的”,“我跑了很远去买的”,这哪里是被强制赋予的爱,这分明是一个在田地间生长的母亲对于一个独自远行的孩子最深沉的挂念与守望。

——2025.04.19,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