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员,时代的先驱者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我作为一名大学生倍感自豪,自豪于100年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和中国人民不断向前发展的现实;自豪于中国共产党员们在这期间的不懈奋斗和努力;自豪于百年后的中国已屹立于世界大国之林!

此刻我满怀热情又温习了一遍《建党伟业》,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我认为红色电影中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主义的思想风貌在其中深有体现,其中的先辈党员们抛头颅洒热血,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成立了党,从上海到嘉兴南湖,承载了共产党人欲救人民于水火、欲救中国于水火的想法和实践。

电影从1911辛亥革命爆发开始一直叙述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为止共10年间中国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大致有三大历史事件:分别是民国初年的动乱、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也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一个极度动乱的大环境下诞生的真实写照。

第一,民国初期的动乱,辛亥革命后,长期的斗争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由于革命派的妥协性使得南北进行和谈,恢复大一统,遂孙中山先生不得已卸任民国大总统,由袁世凯接任民国大总统,这也是革命成果被窃取的开始,袁世凯的和谈只是表象,权力的扩大使得其野心无止尽的膨胀,随后袁世凯便复辟帝制,做起了自己的皇帝梦,这期间又掀起了“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不过几天之后,袁世凯去世,震慑府院的支柱没有了,所以又是两度“府院之争”,而后张勋进京拥溥仪复辟,后又以失败告终,再加上这之间及以后多年的军阀混战,中国当时的大环境是残破不堪的。第一段是对整个电影气氛情节的塑造,给观众呈现了一副中国混乱割据的画面,突出了前片基调的灰暗,也暗示出了中国社会急需一种拯救整个国家于水火的力量。

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后,在1919年4月,英法美等国召开巴黎和会。中国当时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会议。但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取消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等合理提案,却遭到和会的拒绝。会议决定将德国在山东所掠取的权益让与日本。这一结果让中国民众非常气愤,学生们罢课上街游行,工人们罢工,各个阶层共同参与进来,一场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拉开帷幕。这场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其中学生们的爱国行为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它也直接影响和促使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实际上巴黎和会的开展是整部电影的高潮所在,全片的时长有较长片段着墨在了这一片段上,在色彩和光线上亦如此,给予革命人士正面的光源,突出其画面主体地位,多个镜头的叠加,更能提升这段历史事件的情感高度。

第三,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发展后,马克思主义得以广泛传播后,加之由李大钊和陈独秀二人对于建党的探索和酝酿,促使各地共产党代表先是赴上海召开会议建立中国共产党,又经历重重艰险后,转到浙江嘉兴南湖上。中共一大代表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等人在游船上庄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这之后,党的成立发展和党员们的艰苦奋斗让中国革命事业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成立是全片的结局,也充分体现了本片的主旨,纪念党的艰难成立。本片落其中的各个党员的刻画都非常生动形象,贴近历史人物本身,进而促成了重现这一历史事件场景的一幕。



三段故事按时间顺序排列,贯穿全片,是本片的主要内容,影片也将时间主要赋予了这三段故事,但是由于这三段故事占用了太多的空间,导致影片在故事的衔接上有所欠缺,而且对于重要片段的刻画也较为草率和一别带过,例如,府院之争、护国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等事件在影片上面的缺漏,但对一些无足轻重的片段却加以表现,例如,展现蔡锷喜爱蛐蛐、爱美人等等的电影片段。实际在故事的呈现上是没有太大作用的,却也表现了出来。导致了影片的叙事性存在问题,这也让一部叙事的影片在细节呈现上没有展现的很好。

历史事件在本片的缺漏刻画是较为严重的一点,比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联系,全片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刻画较少,只有对陈独秀和李大钊的短暂记述。而放眼历史事实,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比较长的,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1923年,而五四运动只是在1919年的爆发式运动,全片却用了大量篇幅去讲述五四运动。或许是爆发式的运动更容易刻画和突出,或许是由于电影本身的艺术性,所以不得不对于历史事件进行一些艺术化处理,这也就反应了历史和电影在融合时的差异在所难免。

还有一点,就是影片似乎在极力渲染群众性的高涨情绪和群众性运动,想借此来为影片的平缓剧情添加高潮,影片也似乎想借用此来补救其在故事性上的不流畅,这样一来,突出群众运动的重头戏,在意义上不免浅薄了,因为群众运动本来也是具盲目性的、鼓动性的,在本片刻意营造的群众政治性运动的时候,也就显现了思想文化启蒙方面的苍白无力。所以说,影片还是应处理好影片信息和影片信息的刻画,才不会适得其反。

电影的大体即这三段历史事件采用多线叙事进行,刻画的都非常饱满,对于人物、场景、氛围、光线等要素的把控都非常到位。以至于整个故事会较为完整的呈现给观众,得到一个较为良好的观影体验。刻画了一个个中国共产党员在极具艰难险阻的条件下成立党的决心和热血。其中党员的形象也都非常亮眼,也为影片画上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电影的其余要素也值得一谈,在剪辑上,纵观全片剪辑连贯,特效运用较少,在这一点上处理的很好,这也使一部故事片,更具历史的真实性,对于观众来说,也不会有虚假的感受;在服装设计,采用民国服饰以适合电影的背景,另外对于主要人物的服饰也进行了差别化处理,以突出主要人物的活动;化妆层面也以淡妆或裸妆的形式呈现人物,更能贴近历史人物;道具方面,也符合情景需要,有毛泽东北上时背的包袱,突出其当时贫困的境遇;电影中的布景设计十分逼真,还原了历史曾经的事件场景,且在真实地点拍摄,地点选择合适,例如浙江嘉兴南湖的拍摄;背景音乐贴合了电影中的场景,背景音乐的基调很好地搭配到了电影中20世纪的布景,尤其在一些片段上的特殊处理,更是起到了渲染情感的作用,达到一种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例如,前段蔡锷打胜仗时凯旋的音乐逐渐放大。结尾处中共党员们合唱国际歌时,背景音乐采用国际歌进行放大声源。这些都是背景音乐的作用。虽然上述电影要素在影片中关注较少,但也是影片的重要因素,电影的整体呈现也离不开它们。

影片中也有着一些优秀故事片段,让人留恋,有辜鸿铭在北京大学就职典礼,受学生嘲笑,却反问道“我的辫子长在脑后,笑我的人,辫子长在心头。”这一段反映了当时的中国民众的思想,仍然受制于封建文化,也表示了中国封建文化根深蒂固的态势;有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遭遇各国列强谋划已久的计谋时,仍坚韧不屈,誓讨山东权益,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展现中国人的气节;有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的党员们合唱《国际歌》的场景,让人不禁起立,热血沸腾,回看本片,相信这些共产党员也殷切希望中国能摆脱贫困落后的局面,希望中国人民能不在饱受战争和封建势力的迫害。

电影中刻画的中国共产党员或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共产者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诸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李大钊、陈独秀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不断钻研和各地奔波,并且还参与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是真真实实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毛泽东刻苦学习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以书为伴,并结合中共当时的现实状况,提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向;周恩来早期参加五四运动,在狱中坚定,不向北洋政府妥协,后又积极赴法学习先进思想。他们是第一代共产党员,是那个时代的先驱者,也是这个时代的伟人,他们的坚持不懈、不畏艰难、勇于斗争、敢于探索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和缅怀。

影片中对于党员的描写和刻画都非常细致,在画面镜头上更多采用近景和特写,以仰拍的形式展现出来,更能突显党员的先锋精神和高昂形象,以及更多的正面拍摄,也印证了这一点。再加上这些优秀演员的塑造,不仅使得党员的形象丰富起来了,还突出了各个党员角色的特色。让各个角色的特质得以彰显,也让我们青年在各个方面都可以学习借鉴。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重现建党历程的优秀红色影片,对于历史故事的叙事把握到位,对于党员的刻画也非常形象、生动,虽然有缺点,但并不影响它的整体呈现,它带给我们的党员红色精神才是重中之重,才是我们当代青年学生要牢记的。

影片呈现的历史的厚重和人物的多彩,让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热血沸腾的时代,共产党人们的坚定与忠诚,让人称赞,但那也不仅仅是他们那时的信仰,我想,在这里也应是我们青年都必不可少的信仰,在这个全球文化精神交织的时代,我们更应继承前辈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戮力向前,为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