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象鸣声大概是从世界尽头传来的,它是一道穿透了黑夜的凌厉的光,生生划过每一个内心深处向死而生的可怜人。”
每年看一遍《大象席地而坐》,好像成为了我的一种固定仪式。今年更是在回家过年时当着母亲的面打开了投屏,像是准备和她用一种“看似无意的间接表达内心”的方式来获得更多的交流。没撑过电影的前十五分钟,母亲抱着膀子去刷碗去了。
“哎呀,以后少看这些负能量的东西,看多了脑子都坏了。”

「缘起一头坐着的大象」
没错,这是一部公认的“丧到极致”的电影,从拍摄手法、剧情、表演,甚至是接近4小时的片长,都无不体现着难以言喻的压抑。
故事发生在一座并不发达的北方工业小镇里,四个边缘人如同四条平行线,在同样一天里有着各自的挣扎和悲哀:
韦布:一直以来和暴戾的父亲矛盾不断,唯一和自己比较亲昵的奶奶也死在了离家不远处的房子里却无人知晓。而他为帮好友摆脱校园霸凌,失手将施暴者推下楼摔死,为逃避也为了寻求答案,他想要去满洲里看看坐着的大象;

黄玲:单亲家庭成长,和酗酒的母亲关系一直剑拔弩张,渴望父亲般的照顾及干净舒适的环境,故而和教导主任不正当的接近。在二人绯闻被传开之后,黄玲崩溃之下决定和同班同学韦布一起前往满洲里;

于城:人见人畏的混混,因睡了自己兄弟老婆而致兄弟当着自己的面跳楼。声称对“任何人都没有任何兴趣”,却又要在父母的威逼下帮被韦布推下楼的弟弟报仇。而终于找到韦布时,他却决定放了韦布,让韦布替自己去满洲里看大象;于城:人见人畏的混混,因睡了自己兄弟老婆而致兄弟当着自己的面跳楼。声称对“任何人都没有任何兴趣”,却又要在父母的威逼下帮被韦布推下楼的弟弟报仇。而终于找到韦布时,他却决定放了韦布,让韦布替自己去满洲里看大象;

王金:和子女同挤在自己房子里,虽已“退让”到只睡在窄小的阳台却仍被嫌弃,几近要被赶去养老院。在陪自己多年的老狗被突然咬死之后,又莫名卷入韦布和于城的纷争,万念俱灰下他决定带孙女看看自己曾经当兵的地方——满洲里。

其实四人并不陌生,他们拥有共同的近乎麻木的神情,在得知彼此都想要去满洲里看一头坐着的大象时,没有人像看疯子一样看待彼此,而是像遇见了知己一般,产生了对对方以及对自己无尽的怜悯。
想要朝圣一头大象,这种人居然不止我一个。
「是处女作,也是遗作」
胡波导演的自缢,无疑不是为这部电影画上了最后一笔浓墨重彩的悲剧色调。影片主演,同时也是胡波生前好友章宇说:“胡迁(胡波)非常珍视那个陷在苦难里的自己,他非常珍视那个苦难,那是他创作的土壤。他让我看到一种存在,原来现实生活中,就有那么高纯度的生命状态,一个人真的可以这样活着,也真的可以就这样死去。“
电影自问世以来,先后获得第68届柏林电影节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第5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最佳影片奖,胡波本人也获得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可惜的是,胡波导演再也无法亲眼看到这一切,留下的只有他寄托于作品中的思考及对世界最后一次重击。

对于这部电影,网络上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但是讨论的主旋律始终离不开“丧和压抑”。《大象席地而坐》所探讨的东西其实并不复杂,甚至就发生在每个人的身边,在看不见的阴暗逼仄的社会角落里,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相似的,来自最底层的边缘的人群挣扎的故事。
包括电影中四个代表不同年龄阶段及身份的主人公,以及影片中的每个配角:窝囊龟缩且充满算计的老人王金的女婿;只顾自己前程,自私冷漠的教导主任;受尽校园霸凌,而在最后举起枪对准自己的韦布朋友黎凯……这些是不被大众所追捧的,甚至是极力掩饰的故事,其实正无可避免的发生在现实之中。
《大象席地而坐》显然是选择了最悲观绝望的方式来呈现关于现实的一隅。古往今来,存在主义,虚无主义始终是为哲学、艺术、文学领域所探讨的领域,而作为人这一个体,怎样在如同荒原的世界里生存,以及人性自身之复杂性,我认为也是电影想为观众带来的反思。

「大象无形,荒芜之地也会升起代表存在的脚印」
初看《大象席地而坐》便是在2018年,独自一人在深夜度过234分钟,中间几次暂停下来调整呼吸。直到看完时感受到眉头和手掌展开后袭来的酸痛,才逐渐意识到影片已经结束。但结尾那三声象鸣声始终在耳边萦绕不去,以至于我甚至觉得有种东西正在从屏幕里蔓延开来,和我的生活逐渐融合,电影和现实的边界慢慢模糊,浑浊而又混沌。
我想搞清楚胡波到底想传达些什么,纯粹的为了丧而去表现丧绝不是他的目的。于是我去买了他的书,甚至包括收录电影剧本的同名书籍,我为他高度纯粹的灵魂状态所折服,那些最琐碎的只言片语,和对世界毫不留情的粗俗的批判,是他活着的最真实的证明。苦难不必虚构及美化,苦难便是苦难,无处不在且无处可逃。

或许我们总习惯了在大部分的主流作品里,看到主人公遭受苦难之后必定会迎来光明的圆满结局。这样的内容也是更多人想得到的慰藉,即生活的痛苦与悲剧需要在别的地方获得喘息,哪怕一切只是虚构。就如同“努力就会成功”的响亮口号,就算你知道只是一种「阶级把戏」,也不得不承认会为很多人提供直接的动力和希望。
但是特立独行的胡波选择撕破这种幻觉。“这个世界是不会好的,人活着啊,会一直痛苦,一直痛苦。”带着存在主义伤痕色彩的《大象席地而坐》提示着人们世界的本质,毫不掩饰的真实,某一刻突然让我像得到了某种答案,获得了知音的理解一样,感到彻头彻尾的通透和舒爽。之后几乎每一年,我都要找个时间翻出来安静地看一遍影片,而每看一遍,似乎都会得到更多的感悟,也一遍遍地被治愈着。

电影中几乎每个人物都是曾抱有希望过而又再失望的:
· 老人王金年轻时曾在满洲里当过兵,他也是四人之中唯一一个离开过小城,见过井底之外的世界的人。在自己心爱的老狗无辜被咬死之后,他也曾动摇过是否要去养老院度过余生的念头,可当他真的去养老院,看到空荡昏暗的长廊旁边,一个个房间里坐着一个个麻木的,等待时间终止的老年人时,他决心自己绝不要像那样只能坐着等待死亡的大象一样,等待生命结束。因为那还不如继续挤在窄小的阳台里,至少每天还能看见自己的孙女。

狗死了,老金唯一的牵绊的只有孙女了。在小混混找上老金的家门时,只有孙女打开门走了出来,对着楼下轻声地问:“姥爷,是你吗?”而自己的女婿却选择迅速把孙女抱走躲回了家中;当老金偷偷叫来孙女到一边,问她是否愿意和自己去曾经当兵的地方看看,孙女除了不愿意告诉妈妈以外,其他没再多问便毫不犹豫的答应了。或许孙女正是老金心中唯一的温情。
但是一切并不是自己可以操控的,所以他要在未可知的事情发生之前,和孙女再多相处一些时光。当他们来到火车站,看到韦布和黄玲的状态之后,沉默寡言的老金也变得语重心长:
“你能去任何地方,可以去,到了就发现,没什么不一样,但你都过了大半生了。所以之前,得骗个谁,一定是不一样的,你懂我的意思吗?最好的状况就是:你站在这里。你离开到那边那个地方,你想那边一定比这儿好,但你不能去。你不去,才能解决好这儿的问题。”
导演借老金之口,向处在困顿境地的人们娓娓道来。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但是我们总要有一些超越痛苦之外的值得追寻的东西,因为问题是解决不完的,但是我们可以先解决自己的心境。

· “你现在要是在一个高楼阳台上,你会想什么?“”我还能怎么办。“于城在火车站后巷的废墟上终于抓到了韦布,见面第一句话却是问出堵在自己心口的,看似和韦布毫不相关的问题。看着面前这个失去挣扎欲望的少年,于城仿佛被点醒了什么似的,转身给因为自己而自杀的朋友的妈妈打去电话:“伯母,早上我他妈就在他家,我看见了。”
一向对所有事情都不感兴趣的于城,对待朋友的死也认为不过是「我的生活就是一堆破烂」之中的一件,甚至他可以为此找补各种原因来推卸责任:是朋友老婆对生活条件的虚荣;是朋友自己一个月只有两三千工资的可怜;是心中女神一直拒绝自己的代偿,唯独不是于城自身的原因。而面对韦布的那一刻,于城也终于明白,其实一直无路可逃,都是可怜人。把真相还给对方,把诚实还给自己。那一刻,他久违的释然了。

· 韦布的生活大概是,走在大街上都会有人出来骂他早晚被人打死。被家庭抛弃,被学校抛弃,为自己的好友出头却落得不得不东躲西藏的下场。这样看着似乎一无是处的韦布,唯一会做的,做的好的就是踢毽子,并且是拿了奖的。即便自己心生好感的对象黄玲在猴子笼前夸赞他会踢毽子就挺厉害的,韦布也只是说:“一点也不厉害,任何人花费任何时间在任何事情上都能这样,看起来还挺他妈行的。”

通往满洲里的大巴车中途停下休息的片刻,一群人下了车和韦布一起踢毽子,没人在意他是谁,一切是友善且自发地发生的。但是正因为踢毽子这个“一点也不厉害“的本事,韦布被看到了。车灯的光线包裹着踢毽子的人们,组成了人性之中最温情纯洁的时刻。
“你看看周围,所有人不都活着吗。”

· 电影结尾,所有人在漆黑的山路边听到了远处的象鸣,三声鸣叫之后电影戛然而止,留下主人公们怔住的背影,和屏幕之外同样无法回过神来的我们。我相信大象的鸣声是影片想表达的最明朗的态度,即便没人见过那头坐着的大象,它也不必且不可能真实存在。但是它存在的意义本就不是必须被人看到,无形的存在或许才是一种更为迫切的希望和动力,以至于在回过头来,继续面对冗长的充满困惑的生活时,仍记得在追寻所谓救赎的路途里,曾和一群人在灯光下踢毽子。
生命的本质是痛苦和无聊,我们活着就是为了在这般摇摆之中找寻一点意思。

· 灰暗阴沉的氛围,缓慢压抑的步调,镜头之下的每一个角色,在这座愁城里都经历了他们最漫长的一天。当如此多的糟心事发生在同一天里,每个人悲怆又麻木的神情似乎又表明,这不过是时时刻刻都会发生的每一天罢了。电影以类似纪录片的形式而非俯瞰众生的上帝视角,如同幽灵般悄然跟随,附着在每一个人物之上,仿佛我们正是他们命运的旁观者。
有一个影评曾说:“看得最多的就是韦布的后脑勺了。”而这种感觉让我产生的强烈的熟悉感,因为那个后脑勺正是我自己。那个垂头丧气的年轻人是曾经长时间陷入情绪沼泽的我,即便快步向前超过那个后脑勺,转过头来看见的正面也不过是神情麻木又呆滞的脸。

影片镜头同时又给予了很多第一视角下的城市缩影:车窗外雾蒙蒙的道路;穿过废墟呼啸着驶去的火车;踩在落在雪地上的落下的枝桠而留下的奇怪脚印。某一瞬间我明白,
这种被关怀被发掘的感受,让即便是悲观主义的人,也会觉得自己或许也是正常的、合理的、普遍的一种存在形态。
生命之中无可宣泄的情绪,被看见了并描绘了出来。原来真的有人看到我,表达我。

赤裸的真实被毫不掩饰的表现出来,底层人物的悲剧底色又何尝不是全人类共有的苦难本质,当我们看到了“它”,我们才能正视“它”,并保持警惕的面对和活着,好过活在永恒的假象里而毫无准备的被生活当头一棒。即便你在得知本质之后仍选择愚蠢的过活,请一定记得,永远不要忘记对自己诚实。
哲学家尼采回忆读到叔本华的最初印象时曾说过:“我属于叔本华的那些在读了他的第一页之后,就确定无疑地知道将读完每一页并倾听他说过的每一句话的读者,我马上有了对他的信赖,而且现在也与九年前一样信赖他,我理解他,就好像他是为我写作似的,因为他可以理解而不是冒昧和愚蠢的表达我。”
我想我也明白了一些对于胡波作品的理解,就像电影中韦布在教室长廊遇到的正在拖地的同学,他笑着对韦布说:
“世界是一片荒原,这书里说的,我很感动。”
我也很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