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典型好莱坞风格的商业片,全程节奏把控有度,作为观众会很期待最后killer的亮相和自白,但影片结束后会发现这是其优点也是其不足。

导演达米安说,他更希望保留原来的影片名字,即Misanthrope, 但出于种种原因最后被改为“追凶” (to catch the killer) / “恶世之子”。我表示理解并赞同导演,Misanthrope(厌世者+遁世者)对于电影内容而言更有针对性,“追凶”一词把主体性放在了警探们上,其表达的含义显然是不够准确和深刻的;“恶世之子”则只强调了the killer,更何况迪恩愿不愿意被称为该恶世的“儿子”还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毕竟他内心如此渴望与恶世割裂。Misanthrope则把主体性落在了迪恩和艾丽诺身上,把影片想要深入探讨的根源性的东西精准地体现了出来,迪恩无差别射杀人,艾丽诺痛苦挣扎且自残,两人都厌世且想遁世,艾丽诺可以理解迪恩,才有了这部电影的剧情。导演还说,艾丽诺像水(两次独自游泳的镜头),迪恩像火(当时我捕捉到了两人最后对话时背景音是炭火安静燃烧的声音),艾丽诺的出现和话语能让迪恩这团烈火平复下来。这种意象的表现形式也很妙。迪恩最后即使快走投无路了也没杀艾丽诺。

不过最大不足之处在于,虽然电影探讨了厌世者与世界纷扰的巨大矛盾,但是其探讨程度却是浅尝辄止的,甚至在我看来是无法落地的。艾丽诺和迪恩是能互相理解的厌世者,但二者却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在行动上一个倾向于毁灭自己,另一个却倾向于毁灭世界。为什么?最让人费解的是,在最后的二人对话中,艾丽诺居然把“爱”作为最终解。然而在她准备展开论述前,警车来了,对话被强制结束。

如果在另一个平行时空里,警车没来,该对话将如何进行下去?我表示好奇,但又不怎么期待一个自洽的答案。迪恩缺爱吗?艾丽诺又是如何得出爱是解药的结论的?实在是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