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与瘂弦回忆的交叉呈现,也是对台湾1950年至今诗坛史的回顾,流离战乱的历史悲痛融入生命变成诗。被触动好几回,最后一段还是忍不住流下泪来。

随意写写影片中印象深刻的几个地方:

少年时参军在师部经历压抑的集体主义,夜晚会听到无法忍受压抑同僚吞枪自尽“我不知道他哪里找到的子弹”。诗歌成为不幸中的唯一慰藉,“当紧紧握着自己的不幸,于是便得到存在,存在,竟也成为一种喜悦。”

从来没有了解过「戒严」时期的历史,可以说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个背景的影片,从影片中的种种描述里看得太难过了…以下是一些片段:

瘂弦与友人林怀民相见时,小林说:“在那个时期,当政治的禁忌变成生活的禁忌,每个人都会先陷入无限的自省(自我审查)之中。”(联想到《1984》了)

瘂弦少年从军,内战期间随蒋迁至台湾。1948年内战结束,一句“南阳”(瘂弦家乡)收复了,两岸至此不许通信,成为与父母的生死诀别,成为与家乡的生死诀别,离开的时候并不知道再也回不来了。

非常难过又感慨的事实:政治的变动是真的可以一夜之间改变一切,最后仅以一句轻飘飘的历史描述句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背后,不知道有多少个这样的家庭流离失所…

时间留下了一条巨大的沟壑,看完才切实感受到,那个时代那个群体的个体经验,大概是我们这一代人根本无法想象的。

写诗12年,却只发表88首作品,前半生的经历使得love&war time成为瘂弦一生中诗的主题。看这部纪录片,会被诗中饱含的情感美得颤动,也会难过得数次流泪,写影评时试图再次体会这种复杂的情感,但依旧词不达意,面对影像本身,我的文字显得太无力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