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是自由的。

英雄主义般的宣言,如同「人生是旷野」的魔咒。

我们把肉体出卖给生活,灵魂保留给自己。我们信誓旦旦地举起手,宣告要对自己的全部负责。

2

让-吕克·戈达尔的电影《随心所欲》(Vivre sa vie),其法文原意“过自己的生活”,从标题开始便充满了存在主义的意味。故事很简单,用三句话可以概括:主角娜娜起初是一名普通的店员,后来成为了一个妓女,最终惨死在街头。

「生活令我沮丧,但这并不是我的错。」「我想我们始终对自己的行为负有责任。我们是自由的。我举起我的手,我有责任。我转动我的头,我有责任。我不快乐,我有责任。我抽烟,我有责任。我闭上眼睛,我有责任。」

影片中娜娜和朋友在咖啡馆里有着这么一场对话,阐明了她所信奉的存在主义核心信条: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娜娜认为自己「选择」成为一个妓女,在她的信念下,这是她实践自由的一条道路。她试图把身体和灵魂、外部和内部切割开来,正如影片开篇引用的蒙田名言:「把自己借给他人,把自己留给自己。」

戈达尔把卖淫处理为一种隐喻,本质是在探讨生活中的平庸和剥削。人们可以和娜娜一样,在疲于奔波通勤、重复敲击键盘,抑或任何用肉体兑换面包的行为时,确信自己保留了完整的内在和自我,以此得到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尊严。

然而戈达尔并非在把歌颂自由作为本片的命题,十二个切片也无意传达任何娜娜珍贵的自我。我们无法把娜娜看作一个连续的、具有内在统一性的个体,相反的,我们只能看到一系列被凝视和剥削的瞬间和姿态。戈达尔在呈现娜娜的哲学认同的形式上,就已经完成了对其的解构和否定。

从内容层面出发,我们依然可以说,娜娜的自由选择很大程度上一种自我安慰式的幻想。我们几乎要忘了,娜娜在影片刚开始,是想要成为一个电影明星的。后来因为付不起房租,而被房东拒之门外,接着才向老鸨签订了卖身契。社会与经济的压迫是她走向卖淫的直接推手。她的个人选择被嵌入在一个由金钱、暴力、男性欲望和权力关系构成的巨大网络中,使她的自由意志显得微不足道。

在第十一幕中,哲学家给她讲述了大仲马《三个火枪手》中波尔托斯的故事,他因为第一次思考而导致了死亡。影片的最后,娜娜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枪战中,莫名其妙地被扫射到,毫无意义地死去了。她的死如同波尔托斯,是随机的、荒诞的、反高潮的。摄影机冷冷地看着她倒下,没有渲染,没有感情,一切发生在既定的轨道之上。

苏珊·桑塔格说本片的结局是唯一的失误,我却觉得是点睛之笔。于影片而言,操纵者为强烈地宣扬着自身存在感的导演;于生活而言,操纵者是我们身处其中却浑然不知,由资本、权力和语言交织而成的无形系统。

戈达尔用娜娜的死亡,证明了:她的人生,她的死亡,自始至终都是脱离她掌控的。 她对自我的思考,对自由的追求,在与世界的坚硬现实,以及内在的荒诞碰撞之时,只会像一个泡沫一般,瞬间破碎。

3

回到最开始,我不快乐,我真的能为此负责吗?

大概是以月为周期,我总是有一段情绪低落期与一段亢奋期。

低落时,我拒绝与外界任何人进行交谈,无法思考,厌烦变化,恨全世界。理性可以调控我崩溃痛哭的冲动,也可以压抑住冲向马路的念头,甚至可以驱动我摇摇欲坠的身体按时按点地坐在工位上,却无法改变我体内的痛苦和绝望,无法掐死身体深处那些幽暗丑陋的漩涡。我只能让自己看起来不痛苦,而无法感觉不痛苦。

亢奋时,我的大脑像是机器中持续工作,永不停歇的轴承。有时我会把这种兴奋归因于,需要不断动脑的工作。结束工作后,由于惯性,从而依旧高速运转。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表达,对世间万物都源源不断涌动着乱七八糟的想法。(连同在写这篇文章时,也是这个状态。)我徒劳地在朋友圈、各个聊天窗口、不同的社交平台上,抓住所有转瞬即逝的念头,滔滔不绝,词不达意,又焦虑无比。

这一切真的与「我」有关吗。

血清素、多巴胺、甲状腺激素,又或者是,雌激素、孕激素和睾酮。是我拥有他们,还是他们拥有着我。

我们无法控制自己体内的激素,从而无法控制情绪。我们无法解雇我们的身体,无法通过思考、忍耐、行动,来指挥各种激素的协同工作。

我们引以为傲的理性和意志,有时只是情绪的奴隶。忽然的悲伤,瞬间的愤怒,无法抑制的兴奋,蠢蠢欲动的冲动,这些由荷尔蒙驱动的情感浪潮,裹挟吞噬着理智。我们挣扎,我们抗拒......我们妥协。

4

自由的副作用是责任。

弗洛姆指出,在中世纪社会制度崩溃后,现代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个体自由。而伴随着这份自由而来的,也是同样前所未有的孤单、不确定性和责任。

此处并不是想聊「逃避自由」,与此相反。我想说的是,过度的责任感对人自身精神的吞噬。

承担责任原本是人与世界联结起来的有利杠杆,它让万物规则有序运行,让兄友弟恭家庭和睦,让渺小的自我在漫长旅途中寻得驻足点。

我负责我的工作,我负责我的家庭,我负责我的朋友。

然而过度的责任感,让边界溶解。即便是早已认为无意义的工作项目,交递到手中,我依然无法轻拿轻放;对家庭总是有着一种预设的负债感,一种个人的、沉重的亏欠;对朋友的人生有着近乎越界的操心,把焦虑投射到她们的学习、工作、消费中。

责任感化身成了内在的暴君,将小小的自我彻底包围。我用自由,亲手为自己打造了,一座更为坚固且更为隐蔽的囚笼。

当我在社交软件刷到「人生是旷野」的漂亮文案时,感受到的不是从大草原拂面而来的「自由」的风,而是我要为自己此时「不自由」的「自由」所负责的焦虑和内疚。

首次发布于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lRTEw8d-c78Wan4ncY6D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