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对我的震撼是360度全方位无死角的,甚至是超维的。
为什么电影要用多元宇宙?赶个时髦吗?其实,这涉及到一个因为电影太深刻而很容易被忽略的切入线:那就是让我们相对传统和保守的祖父母辈,那些认为嫁给别的城市的人都是不孝的老一代,认可“同性婚姻”的难度,不亚于我们这一代接受“多元宇宙”存在、还能互相交流的难度。所以,这就构成了电影的第一层看点。
但电影没停止于此,这种极其被割裂的感觉也是我们日常常有的幻觉,上班时是一个世界,回家是另一个世界,换一圈朋友就是个别的世界,打开新闻、朋友圈都是都是不同的世界。哪怕在电影里抛去一切超现实设定,就看最开始的那几分钟,一个上要照顾公公,中要忙着打里洗衣店里的生意,下要接受女儿交了女朋友的现实;还要一边应付税务局的刁难,一边发现把她带来美国的老公要和她离婚;再外加晚上还要宴请整个社区参加中国新年庆祝,并且在party上还要把她女儿和其女朋友关系想办法介绍给公公让他接受……这些事情光列出来就足够分裂和头大的了。
但是电影一把推开这些琐事,直接把问题推到极致,推到存在主义最热衷的范畴里——如果我们经历过一切的一切,我们知晓了所有可能的存在方式那到底什么是有意义的呢?什么又是「意义」呢?
萨特的《存在与虚无》里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人是绝对自由的,因为不是人选择了「自由」,而是「自由」选择了人。你做所有事情的选择都是自由的,不要用传统、道德和什么别的借口来「自欺」,一切都要你自己做抉择,自己去面对后果。即是有人拿枪顶着你的脑袋,你也可以自由地选择是眨一下眼睛还是死死地盯着对面;甚至你能“注意到”别人“拿枪顶着你脑袋”这件事,本身就是你“自由选择”的结果。而这种「自由」直接导向的就是「虚无」,因为在人做选择之前,这个世界都处于「待发现」的状态,也就是「虚无」态。电影就很好地描绘了这一点——能自由存在与所有宇宙的女儿就对cop说过——你说的can’t 是你don’t allow it here,而不是它真的cannot存在在这儿。是啊,既然什么都可能,什么都没有任何特殊性,那什么又有重要或不可少呢?什么又有意义呢?
到此,整个everything包括大半everywhere的部分都是光怪陆离地展现出了这个虚无的状态,这是电影语言对哲学命题非常好的一次诠释。但所有作品都不能只给问题不给答案,这部电影也尝试着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而且是一个只有东方文化背景的人才能最深切感受到的答案:和别人的关系。
这个答案开始于女主人公对自己女儿的一句话:“don’t call me Evelyn,I’m your mom!”是的,「我」生了「你」,我是你的母亲,这是我俩在人生间摆脱不了的相对位置,这就是你我存在的意义。
注意,这个关系不是关系的名份,而是关系的实质(不然回到儒家的三纲五常电影也过不了好莱坞的审);和什么样的人建立了什么样的关系(名分)都没关系,重要的是你要和别的存在建立关系,可以是母女,可以是夫妻,甚至是最讨厌的在别的世界里会幻化成大魔王信徒的税务局官员。
建立类似于马丁布伯笔下「我」与「你」的关系,在这段关系里感受彼此,感受爱,感受温暖,这就是我们能在这个世界寻得的全部意义。一个人如果永远只是一个观测者,一个把全世界对象化目的化,同时也被全世界工具化目标化的存在的话,那这个世界可能真的是没有意义,还不如一个甜甜圈呢。只有在「我与你」的关系里被看见,被真实地彼此感知为两个互为完整的人,互相诠释互相依赖甚至被互相不可言说、不可拆解的「爱」着对方,那才是人生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地方。至少,这是我在这部电影里读出的答案。
所以,我们在世间的位置,不要让那些过客和嘈杂的声音来定义;去和你身边的人,去和你最亲近的一些人,去和你生命中真正重要的存在,建立更深的关系吧!去发自内心的爱他们,也感受他们的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