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叛逆少年背后的哲学

视觉障碍时期的苏念衾是一个问题少年的角色,当然他不是只会惹是生非。他虽然执着叛逆倔强,但他更有普通年轻人的敏感、脆弱与迷茫。为什么大家喊他小瞎子,就是因为他保有时而呆萌、时而锋利的少年感。谁不想此生一直拥有一份少年人的纯真与可爱?谁不想此生只说想说的话,只喝爱喝的酒,只见思念的人?纵是千般柔情万般蜜意, 风光无限来去自由的日子,也抵不过有限的青春岁月里那些无敌的好时光啊。

此时苏念衾的爱情哲学属于叛逆少年之爱:各种小心思,得意又谨慎,纠结又忍不住靠近,认真地付出,刻意的隐瞒,悄悄地努力,爱的真爱的纯也爱的小心翼翼。于是少年感十足的苏念衾就和以往各种成熟稳重的、或硬朗粗旷的、亦或铁血英雄般的成年男性角色区分开了。少年人想要征服广袤无垠的星辰大海,想要独一无二的风花雪月,就要敢与全宇宙为敌,不妥协不折衷,不退而求其次,宁折不弯地绝世而独立。

此刻苏念衾这个自带冷郁气质的孤僻少年,让人想起了一代叛逆先锋: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差不多的年纪,差不多的英俊。Dream as if you'll live forever, live as you'll die tomorrow.(像拥有永生般追逐梦想,像末日一般尽兴享受人生。) 就出自这位早逝的美少年之口。人生就是要疯狂又极致,哪怕灿烂辉煌只一瞬。虽然我一直怀疑James Dean迷离的眼神之所以如此魅惑是因为他的高度近视,但其实让他更加富有魅力的是他独具一格的个性。

这种个性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叛逆少年,其背后的哲学思想源自古希腊。希腊神话中宙斯推翻了自己的父亲夺得了神权,代表了一种推翻父权之后自我意识的觉醒。叛逆少年没有家庭的负担与束缚,强调了一种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立存在于世的自我文化。这种独一无二的存在本身就是自我。西方文化本来就尊重自我,认同个体差异,鼓励与众不同,个人英雄主义也并不可耻。大家想一想,视障时期的苏念衾,是不是特立独行又独立自主。他把握着对歌手的选择权, 他拥有着对爱情进度与尺度的掌控权,这是不是有些许霸道。叛逆少年永远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时刻准备着蔑视天下,唯我独尊。

为什么笛卡尔会说:我思故我在。 为什么猫王Elvis Presley会唱: Home is where the heart is(此心安处是吾乡)。没错,自己的感受就是最重要的。因为西方文化本来就强调自我,认可自我,鼓励人们发展自我。虽然我们这些人类只是这个世界的点缀,但是星星不就是黑夜的点缀吗?哪怕是点缀也同样可以闪闪发光!如果可以,请做一颗明亮的星;如果可以,请做一个追风的少年;如果可以,请做那个晒太阳的姑娘。看过山的极致,见过海的舒卷,却还是独爱少年人特有的骄傲与叛逆。年轻时与世界抗争过,无所顾忌过,绝决过渴望过唯一过,才对得起这大好的年华,才值得拥有这无悔的青春。

少年的爱情不一定要有结局,成年的爱情也不一定必须走进婚姻。不论相聚还是别离都无法改变爱情的永恒与美好。尽管人们心中最念念不忘的总是那些爱而不得的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焦仲卿与刘兰芝,许仙与白娘子,牛郎与织女……

王沥川想要按下生活的Stop键,把一切都停留在最美好的记忆里;但是谢小秋却想要Keep going,你活我活,你死我死,我们生死相随。对爱情这同一事物的不同认知与解读就是他们各自的爱情哲学。剧中俩人一个是强调Move on/ let it go;另一个则是死磕到底,共赴生死。俩个相爱的人,对爱情的认知与解读产生如此大的差异,就是因为东西方两种文化语境背后所信奉的哲学不同。

《Me before you》说的是一个英国精英男在选择安乐死之前,尽力让自己心爱的女孩拥有了一个更美好的明天。女孩最终也选择了放手,给予对方最多的爱与最大的尊重。简单说就是如若真爱,请Raise me up。

《Dying Young》是一段美式爱情:只要我们活过爱过,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不亏。如果你终将要离开,那我也会一直握着你的手,陪你到最后,快乐到最后。

《战争与和平》、《日瓦戈医生》、《试验》都是俄式爱情。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俄国人的情感内核,我会选择:宿命,这两个字。爱过疯过荒唐过却依旧纯真挚热;然而一切鲜活的生命都抵不过人类终将毁灭的命运。所以俄国人坦然面对悲剧,平静大气,淡然的让人震撼。

如果说俄式爱情是平淡的宿命,那德式与日式的爱情就是隐忍的绝唱。我把德国与日本的爱情观放在一起说主要是因为:这俩国人都喜欢逻辑严谨;这俩国编剧都偏爱巅覆三观,脑洞大开。

德国汉斯是外表冷漠如冰山内心却极度闷骚,他们的感情压抑到爆,最后的炸裂都是无声的爆破。比如《朗读者》比如《窃听风暴》,朴素的画面却震得人肝肠寸断。一个德国汉斯在工作中喜欢上了一个漂亮的女演员,然后默默地用一己之力守护着她和她的爱人;这已经很虐了!不,这还不够,最后他还要眼睁睁地看着心爱之人死于自己眼前,却依旧无法表白,只能默默看着她死在她男友的怀里。恋虐情深说的不过如此吧。

雅人叔和他老婆菅野美穗的定情之作《大奥~永远~【右卫门佐.纲吉篇】》,也是表述了一种隐忍之爱。女王和自己的忠仆互相爱慕了一辈子,彼此也隐忍了一辈子,直到最后他们生生把自己虐死了。所以说:德国汉斯和日本武士之爱都是坚韧不拔,又始终如一,还默默奉献,直虐到天荒地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最后撒手人寰终成绝唱。

也许你喜欢同生共死,觉得感情就要纯粹极致;也许你认为冷静、理性才是人生的最优解,爱就不该任性妄为;也许你觉得人生唯有把握当下,爱在眼前行乐及时才能无畏将来;也许你赞同顺应命运的安排,以不变应万变的淡然处之才是无敌真爱…… 虽然我举了这许多乱七八糟的例子,但其实我只想说爱情就是一种DNA,深深的刻在我们的骨血中。不同民族、不同世代、不同文化语境里的爱情基因在遗传过程中会不经意间就流露出了各种各样的差异。 这很正常,也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取决于你的心更认可哪一种生活态度,更倾向于哪一种处事哲学。

2⃣️ 苏家掌门背后的哲学

少年人是纯真的倔强的,是执着的叛逆的,这些气质完美地融合在视障时期的苏念衾身上身,并不违和,反而让大家觉得他很可爱。 如果我们说一个人有少年感多半是赞赏的,赞少年之心性,赏少年之可爱。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一不小心就活的老气横秋,少年白头了。我们不想否定少年,就像我们不想否定年少时的自己一样。这就是人们总偏爱少年背后的哲学。可是没有生命是不朽的,人总是会变老会成长。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人们很容易丢失初心,或美其名曰成熟了。

如果说少年的魅力源自与世界的对抗,在抗争中所散发出来的自我意识与强大的生命力所向披靡,动人心魄。那么恢复视力后的苏念衾,更像是一个成年人,他遵守规则,他努力融入,他刻意保护。其实人们不论身在哪个圈子都像是活在一个武侠的世界,只是并非每个江湖人都能拿到起点男主的剧本。如果说视障时期的苏念衾信仰的是西方哲学,强调自我的独特体验,不惧单打独斗;那么恢复视力后的苏念衾就已经接受了东方哲学与自己所属的狮山苏家和解了,毕竟双方一脉相连,休戚相关,荣耀与共。苏念衾本来就对这个世界没有过多的关注与期盼,但是桑无焉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切,也改变了这一切。其实可以说,若没有桑无焉,这世界与苏念衾何干?复明的苏念衾心心念念只想护一人之周全,寻寻觅觅也唯愿一人能开心,这就是爱的力量。

东方的哲学源自古老的农耕文明,其本身就不太强调自我,也不太支持自我的发展。因为在古代,一个人是很难独立完成全部的农业生产,农忙收割需要集体,兴修水利需要集体。一个人无论自我的能力多么强大,始终还是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所以这个人所在的家族才是决定他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古代社会农耕文明的客观现实逐渐奠定了东方古国的社会运行规则。人们势必要遵循传统,不能打破规则,要孝顺父母,尊重长辈,长幼有序,理法有度。一个人勇于承担家族的重任,比他完成个人的自我成长更有意义。因为家族的兴衰成败决定了个人的生死存亡。

在东方语境下,当个人拓展、自我目标如果和集体目标相对立,产生矛盾时,就必须要以大局为重。一个人越是优秀就越是应该和光同尘,才能天地人和谐共处。这种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共存关系比起与众不同来得更重要。因为你之所以是你,不是你自己认可的自己,而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大众给予你的光环。 所以人们要在乎世俗的眼光,要讲究与他人的相处之道。 儒家文化非常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在不同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比如君、臣、父、子,这些都属于身份的认同。试问视障时期的苏念衾,一个不被苏家认可的大少爷他还是苏念衾吗? 当然,他不是。 他只是著名词曲人一今,这个身份是他通过施展自身才华所获得的认可。这也是一种身份的认同。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曾有生动论述,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格局 “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而西洋社会的人际关系格局是 “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这就是东西方认知的差异。

少年对自我的探索与改变源于自己的痴心所爱。苏念衾肯定知道这会是一个充满坎坷而又无比漫长的过程。复明后的苏念衾拥有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同时他也难免受到环境的干扰与影响。这时候的苏念衾本质上已经具有了典型的儒家精神:积极入世,心怀天下,以无用之身做有用之事。虽比不上洪七公、郭靖这样的侠之大者,但好歹也是能造福一方百姓的苏家掌门人。要知道从前的苏念衾可是彻头彻尾的道家,权力、财富、名誉、地位,对他而言统统皆可抛。要知道那个自由自在,飘飘若仙的苏念衾,才是最快活的。 可若想与心爱之人携手共度余生,他就必须要有大局观,就必须要有所舍弃。

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出世,在不同时期的苏念衾身上都有所体现。从前因为身有残疾阻碍了他的入世,心灰意冷的苏念衾这才在道家的桃花源里安放了自己的心灵。这本属无奈之举,在遇到桑无焉之后,他就更加愿意弃道就儒了。在与桑无焉分手之后,他更是彻底地放下了心中那一片道家的桃花源。 甘愿为所爱之人坠入红尘,滚的满身铜臭,也在所不惜!一个肯为爱付出、为爱改变、为爱受难的灵魂一定是值得被尊重的。

最后,这一首Sara Teasdale 的诗《Barter》送给大家共勉。

...

物物交换

生命有些美好可以交换

所有美丽辉煌的事物,

蓝色波浪在悬崖上泛白,

翱翔的火焰摇曳歌唱,

孩子们仰头观看天际,

像杯子一样盛着奇迹。

生命有些美好可以交换

音乐像金色的曲线,

雨中松树的清香,

爱你的眼睛,拥抱你的双臂,

为了你的精神依然快乐,

圣洁的思想照亮夜空。

把你的所有都花在美好上,

不计得失与代价把它买下;

为了一小时的和平歌唱,

已数不清多少年的争斗,

为了换取一次心醉神迷的呼吸,

不惜你的所有,或可能的一切。

❤️今天的小文写的有些杂,本来想写爱情与婚姻,不知怎么就写成了叛逆少年与苏家掌门人。虽然苏念衾视障时期与复明以后的生活态度、处世哲学宛如阴阳两极之大不同,不过生活中的矛盾双方不也常常是如此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吗?人们常说:恋爱看五官,结婚看三观。 容颜总是易苍老,而三观才会恒久远。 祝愿大家都能透过现象看到本真,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P.S. 什么是哲学?

英国哲学家罗素对哲学的定义是: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科学知识所不能肯定之事物的思考;但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论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罗素认为)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称“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