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节目看完,其实还真有不少想说的。看到一批新的优秀演员获得更多关注值得开心,也很想向马东老师和米未传媒在这两年对于国产喜剧领域所做的贡献表示敬佩。但从节目本身以及联系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一些事情来看,不难发现我们国内的喜剧行业和体系目前仍然存在不小的问题。

首先显而易见的是我们目前仍然不具备完善的喜剧行业体系,包括演员培育系统与进阶渠道。

与每年产出大量优秀喜剧美剧和电影的美国做个对比,在美国一个喜剧人才的成长路线应该是,先参与地方喜剧俱乐部进行基础培训,然后创作自己的节目并在表演中不断打磨技巧,随后加入专业的喜剧团队,在足够优秀后被SNL等优质大型节目吸收,最后成为独当一面的喜剧明星,拥有自己的电视剧电影项目,甚至进入主流电影界大放光彩。这种完整的体系架构也给美国喜剧行业带来了非常充足的喜剧人才储备,一旦有人成功向上层进阶,立马会有新人补入。而反观国内的情况,诸如土豆吕严这类优秀演员在上一季出彩的表现后却在一年内没有获得太多实质性的机会,只能重新退回喜剧大赛的舞台再一次重复之前的过程,这一点在脱口秀大会节目中的演员们身上也能看到端倪,庞博呼兰等演员反复出圈后仍然只能选择参赛或线下巡演,或者去其它真人秀综艺中为明星充当绿叶。说白了,我们缺乏足够多优秀的多样化的喜剧节目来承载这些在国内各个领域成功脱颖而出的顶尖人才,同时又因为国内电影行业的特殊属性,喜剧电影资源长期被几个大社团所占据,冒头的新人大多只能成为配角或无戏可拍,所以他们就只能反复回归之前的舞台,这固然是一种有效的经验积累,但是否也会阻碍更多新人出线的机会呢?

另一方面,我们对于喜剧人才的培养仍然存在误解,我们似乎总是要求一个优秀的喜剧演员要能编能演,还能作为主持人接梗热场。反观邻国日本,由于健全多元的培养体系,日本的喜剧演员在从漫才大会等节目中脱颖而出后可以根据个人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职业方向选择,有人可以凭借创作能力成为优秀的段子手,有人擅长夸张的肢体动作从而成为即兴舞台表演的行家,有人依靠出色的控场能力担当综艺主持人,有人因为可以在被整后给出好笑的反应而成为喜剧节目的完美嘉宾,而各类型喜剧人才的出现又进一步反哺了喜剧产业本身,催生出了诸如男女纠察队,24小时不准笑,整人大赏等不同种类的喜剧节目,这就是一种良性的循环。而国内这种既缺乏分工,又没有稳定多元进阶上升渠道的情况,一方面让很多希望进入喜剧行业的新人,另一方面也让很多在小剧场深耕多年的人才没有获得关注的机会,长久下去我们的问题是始终无法解决的。

总结来说,拥有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这样的优质节目是这些演员,更是我们观众的幸运。它就像是一棵在贫瘠土壤里长出的大树,但对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说,我们所需要的绝不止这一棵树,中国喜剧行业也还远没有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