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获得了选举权,但她还是处于家庭暴力机器下,只是获得了从0到0.1的进步。电影为女主给出的答案是从教育权,选举权以及同工同酬方面去努力争取权益,但这仍然不是一份完美的答卷,这只是男权社会从10让步到9.9,因为体制仍然是那个体制,体制本身没有改变。当然了,这0.1的改变也是一种进步的希望。事实上,真正的答卷是所有女性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所有女性需要摸索的方向。
我最想谈的是婚姻,因为当下,它仍然是大多数女性逃不开的的结构性困境。电影《出走的决心》里,从李红到她的女儿,看似在家庭中有了地位上的进步,实际上母职惩罚永远只针对女性,那些压迫也永远只针对女性。李红的女儿曾发誓不结婚,但是当她遇到一个不像父亲那样暴力、冷漠的男性,仍然选择步入婚姻殿堂,也许她认为母亲的苦难是因为爸爸,所以她找到的另一个比爸爸温柔的男性就可以避免重复母亲的悲剧,但结局是她仍然是婚姻里的牺牲者。
《还有明天》里,女主很开心女儿找到了一个温柔、家境优渥的年轻男性,她认为女儿可以避免她的宿命,所以她满怀期待的为女儿攒钱买婚纱。直到她发现温情的背后,男权体制的本质没有改变,她的女儿就很可能重复她的悲剧命运。于是她勇敢的破坏了这场婚姻,用买婚纱的钱支持女儿继续受教育。
现实中,很多女性何尝不是这两部影片里的女儿呢?她们痛苦的逃离原生家庭,她们讨厌父亲这类男人,她们疲惫的生存在父母不幸的婚姻缝隙中,她们也许曾发誓自己再也不要重复母亲的命运,但是当遇到一个比父亲更温情的男性时,这个男性的甜言蜜语和稍显进步的动作让她们仍然坠入了爱河,误以为自己成为了婚姻的例外,结果发现命运周而复始。这就是结构性困境,人与人虽然不同,但背后的权力体系没有改变,擦亮眼睛以为避开了母亲年轻时的坑找到了一个“顾家”的男人,但是这个男人他仍然拥有更多的选择权,他也不用受生育之苦,不用遭遇母职惩罚,不会面临女性在职场、社会中的任何困境,那么,这场婚姻和母亲的婚姻比起来只是从0进步到0.1。除非,这个男人是反男权的,是反主流叙事的,他是进步的能和女性一起反对整个体制,这场结合才有跳出历史循环的可能性。
事实上,在生活中,一部分女性被压迫得没有反抗的意识;一部分半睡半醒,她们隐约能感到不适,能感到这个男人和自己在交流时隔着有堵墙,只能在墙内谈一些安全话题。但为了维持这段感情或者没有勇气彻底反叛于是她们会自我洗脑:只要不聊那些敏感话题就好啦,他爱我就好,他毕竟是男人理解不了我很正常……于是她们也许能步入婚姻殿堂,但却知道,有些东西永远不能争取和讨论比如冠姓权,比如母职惩罚比如性别歧视……这种婚姻,将就着也是一辈子,但永远没有明天,只是重复着昨天,毕竟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另一部分彻底觉醒,她们不婚不孕不玩这场游戏,或者她们中的某些人真的足够幸运的找到了一位睿智的进步男性获得了革命般的爱情。其中,第二种情况最多,第三种情况最少,我只愿女性朋友们,姐姐妹妹们能看到结构性困境的本质,不再将就和妥协,也不做鸵鸟,能像影片里的女主,彻底看透这虚伪的游戏,用毁灭式爆炸终结这场循环。